收集秸秆,粉碎打捆,运输储藏……10月下旬,秋收渐近尾声,在突泉县东杜尔基镇五一村的玉米田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秸秆打包机正在田间作业,每隔一段距离,机械就会在尾部“产下”一个秸秆包。随后,这些经过处理的秸秆包将作为饲草,运往各大养殖基地。
东杜尔基镇五一村村民侯武剑,去年冬季看准商机购买了一台秸秆打包机,秋收后就派上了用场,一直忙个不停。
“现在基本是24小时全天作业,每天大概能打包左右,村上帮忙协调了周边的三个自然屯的玉米地,大概能有亩吧,大约能出4万多包。”侯武剑介绍说。
五一村玉米种植面积共有余亩,通过秸秆打包,90%的秸秆都身价倍增。老百姓自己养殖牛、羊,这样打包的秸秆稍作加工变为饲草料,不仅解决了禁烧问题,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留住了蓝天白云。
“以前是不敢烧,现在这些秸秆饲草可是养殖户眼中的‘宝’,通过机械化收储还为养殖户降低了饲料成本。”五一村党支部书记吴恩利兴奋地说。
近年来,突泉县持续加大对秸秆农机补贴力度,通过政府牵头,不断引导涉农企业、合作社采用新技术、新装备逐步完善现有秸秆收储运体系,形成一条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秸秆“生态循环链”。
突泉县是农业大县,全县现有耕地万亩,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年产秸秆多万吨。如何更好地合理利用废弃秸秆?突泉县走出了一条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新路子。
“原来的秸秆没人要,现在得花钱买,一亩地10—15元钱。秸秆自己用不了那么多,最远的可以销售到河北,最近到通辽,现在供不应求,只要你打出包,就有人要。”突泉县兴隆山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付介绍说。
在突泉县兴隆山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一排排黄贮饲料整齐地排列着,合作社的负责人刘付是突泉县最早一批开始做秸秆收购的,从事秸秆转化行业已经15年了。今年刘付的合作社大概能生产2万多吨青贮和1万多吨的黄贮。不仅让废弃秸秆变废为宝,也为秸秆找到“新归宿”,同时还为农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新收益。
“太平乡玉米种植30万亩,每年产生秸秆18万吨,随着近几年我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使原来没人要的秸秆变废为宝。截至目前,太平乡共有打包机80多台套、玉米收割机有90多台套,通过秸秆的综合利用,逐步走出一条生态经济环保的道路。”突泉县太平乡副乡长王升介绍说。
看!这一打包,不仅解决了秸杆焚烧的违法问题,还让以前令人头疼的废弃物变成了值钱的宝贝疙瘩。据说这打包好后的秸秆用途可大着呢,不仅像前面说到的可以用来进行畜禽饲料加工,还能造纸、发电,甚至是制作新型燃料等等。困扰种植户们的一桩烦心事终于解决了,还让他们在田间地头就赚到了外快。
县融媒体中心/曾令刚
原标题:《秸秆打包助农地头赚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