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通讯员靳民)走过三夏的炎热和麦浪翻滚,踩着秋收、秋耕、秋播的脉搏进入浓郁的三秋时节,农田上隆隆作响的机械声,是大地丰收喜悦的欢鸣声。春华秋实,含章可贞,四时有序,应令而勃发,阳光映照下的玉米地,在田地里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的守望着大地,它们已完成了这一季的使命,只待农机手收割。
古城西安,八水绕长安,八百里秦川沃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秦人。巍巍秦岭,千年矗立,万古不变,续写华章正从这里开始。优越的区位优势、独特的自然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雄厚的科技资源与特殊的*策支持,促进了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加速发展。勤劳的关中汉子,在西安市委市*府的领导下,立足粮食生产安全,以“特色发展、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为理念推进着西安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进程,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广袤田野上的农机手们挥洒汗水带来了勃勃生机。
西安市现有耕地面积.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05亩,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90万吨。在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路上,始终以粮为*首,保障着一千万人口的基本粮食供给。
三秋到来,记者走访西安市长安、临潼、阎良等区的几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强列感受到在西安粮食高产创建、设施蔬菜扩建、特色果业增效、优势畜牧提升、健康渔业发展等五大重点工程中,方兴未艾的农机合作社越来越成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主力*。
收割青贮玉米
地头满载青贮玉米的卡车
土地托管从这里诞生
深秋时节的长安区神禾塬,蓝天白云下的玉米地像一块巨大的绿地毯覆盖着脚下的*土地,天与地蓝绿相映,一副天然油画令人心怡。长丰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薛拓显然无暇欣赏田间风景,安排好手头的事满头大汗奔过来道:“地里的活得抢时间,早一天和晚一天差的不是一点点。神禾塬这一千多亩全是青贮玉米,这两天收割刚好,玉米成熟度和玉米杆的水份是恰到好处,再过几天天气预报有雨万一造成倒伏损失就大了,如果等再熟一段时间,水份也会丢失。”
耳顺之年、皮肤黝黑、身材微胖的薛拓,尽管满脸汗珠,依然精气神十足。他的心思还在玉米上,他笑着说:“这一大片地是旱地,今年雨水多玉米长的好,亩测3吨多青储饲料,丰收了!而且今年的价格也好,一吨元。”
他对自己一路走来充满了自信:“长安区的人离西安市区近农民基本进城打工了,像神禾塬这样的旱地,农户一年只种一料小麦不种玉米,甚至有些农户的地全年撂荒。年我就开始和农户协商土地托管,‘土地托管’这一词,就是我创造的,长丰土地托管的经验已在全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土地托管也多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薛拓说道,近年来,在西安市农业农村部门的*策和资金支扶持下,农机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和农机装备建设,从事综合农事服务,加快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领小农户共同富裕,越来越有心得。自己的长丰农机合作社,更是紧密围绕‘四个产业链’和‘四个支撑’,通过全程机械化引领、村集体经济合作发展方式创新、产业扶贫推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融资保险支撑等系列措施,探索多种合作模式为一体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现在的长丰合作社具备小麦玉米生产耕种收、烘干、施肥、植保、秸秆利用、机械维修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及综合农事服务功能,是单机功率大、配套机具较全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以“九统一”为特色的“长丰模式”托管土地3万亩。目前年均农机耕种管收作业3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7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土地流转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谈到粮食安全问题时,薛拓毫不含糊:“粮食规模化全机械生产,粮食安全不用愁,愁的是农户对土地不撒手。农户管理松散,对产量要求够吃就行,产多产少无所谓,一亩地少产二三百斤对农户而言没啥影响。而且户与户之间田块有约50公分的地陇,大型机械因为地陇没法操作。”这是粮食生产中极大的浪费和制约。
令薛拓欣慰的是,经济学硕士毕业的他儿子薛强舍弃大城市回乡从他手里接下接力棒。
生于年的薛强在父亲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对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年轻的血液和活力。他的工作方式比父亲有张有弛,更讲究策略。创造了土地托管的升级版——合办村集体“粮食农场”。
年秋播,长丰农机合作社与长安区引镇街道胡家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办村集体粮食农场亩。农户以土地入股,享有分红;胡家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粮食农场,使土地集中连片;长丰合作社投资生产经营集体农场,获取扣除土地入股分红和生产经营成本后的利润。长丰农机合作社发挥农机规模化作业优势,耕种收、打药共9天完成。村民不用投资1分钱,小麦每亩保底元,即使绝收,给村民每亩元保底收益。小麦超过元/亩的收益,分红按照村民4成,长丰合作社6成。合作社免费种下一料玉米,作为小麦前期投资30余万元的补偿。
年6月,胡家寨村粮食农场亩小麦的平均亩产量全部超过斤,较去年每亩增产多斤。其中3组的.8亩平均亩产为.8斤,每斤小麦按照1.1元结算,每亩地给农户的保底加分红款为.75元。在旱塬地无灌溉条件下,长丰合作社运用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今年夏粮小麦,长丰合作社在少陵塬、*塬、神禾塬、八里塬托管1万多亩,平均产量斤,平均比农户产量高多斤。长丰合作社土地托管面积3万亩,覆盖5个区县10个乡镇多个村多户村民。为了确保科技人才对粮食种植的加持,长丰合作社聘请了6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建立了专家指导组,制定生产标准规范,对重大综合农事活动进行科学决策;聘请80多名种田能手组成了土地托管团队;建立了农机、农技、植保、水电4个专业服务队,粮田实现了“种子、化肥、农药、耕、种、收获、管理、粮食回收、销售九个统一”。
薛强自担任中国农机化协会大学生从业合作社理事长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及长安区职业农民协会副会长以来,他着眼长远,希望长丰合作社的模式像连锁店一样在中国遍地开花。他的愿望得到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他理清思路、拓宽视野、厘清业务,他牵头建立了托管联盟。西安市农机监理与推广总站,更是帮助他开展对土地托管联盟协作的培训,提升其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真正发挥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很快,长丰模式在西安及周边复制推广。
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薛强说:“长丰已经将粮食生产中产前的农资供应、产中的农机耕种管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产后回收的小麦种子和面粉等深加工产品相结合,使产业链得到延伸。下一步依然需要创新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渠道增加收入,打造纯天然面粉、黑小麦面粉、糯玉米糁、手工空心挂面的高端品牌,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田间施药(受访者供图)
今年收割麦子现场(受访者供图)
农机手都成了种粮高手
年出生的朱振学是西安市阎良区润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方圆几十里种小麦能手,他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1斤,最高的达多斤。20岁的他就与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天不开手就痒痒。他对农机深深的情节还源于他的父亲曾是70年代农机站的农机师,儿时他的父亲驾驶着农机威风凌凌派头十足的场景给留下了深刻影响。成人之后的他,自然而然走上了农机路。星转斗移,今天的农机手面临着全方位的考验,不仅要懂得驾驶和维修,更要懂得田间管理和种植。
年他发动六户社员一起组建了润泽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机户+农户”的服务模式,立足农业机械服务农民。正好赶上*策红利好时期,陕西省农机局及西安市农机监理与推广总站对农机合作社不定期举办农机维修、农田技术、土地托管、耕种、收获等业务的培训。让润泽合作社的社员综合素质很快提升,对经营管理、经营模式、服务模式都有了理想参数。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入社社员户,固定资产万,原值万的农机,拥有各类配套农机具余台(套),年服务能力40万亩。
润泽合作社的农机手都是种植能手,每年5月下旬开始跨区作业,从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内蒙、青海一条线走下来,基本到了11月收工。对小麦、玉米进行收和种,一年年均收入保底在10万元。
“因为西安市农业农村部门对农民开展的培训活动多、指导多,相对前些年,现在涌现出很多农机手,但能在一千亩以上的大块田间播种,开出一条线的机手也并不多,针对种子、施肥、喷药、灌溉和田间管理的各种专业水平,农机手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朱振学对当前农机手的综合能力点评道。
对此,润泽合作社积极参加西安市农业农村部门对合作社的各种业务培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润泽合作社在西安农机监理与推广总站的业务指导、培训和组织下,作为示范社开展了:-年小麦收获打捆技术、玉米免耕旋播技术推广;年玉米机械化茎穗兼收技术推广;年玉米灭茬免耕深松精量播种技术、土地深松技术及粮食烘干技术推广;年大田移动式喷灌、自走式机械喷药技术推广;年玉米籽粒收获技术推广和新型玉米秸秆青贮收获技术推广应用等粮食生产技术的示范。
目前,西安市的秸秆机械化利用率达到95%,秸秆利用水平名列前茅。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创新、引进,也有效带动了西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农民成本。
在*策的引导支持下,润泽农机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余亩,托管小麦10亩,托管玉米10亩,一喷三防00亩。通过自身土地流转、开展大田托管服务、和阎良金谷、阎良金丰公社等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打通粮食生产全产业链,让农户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发挥各自优势,创新发展,实现农村社会资源优势利用,实现粮食生产七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机械化播种,统一除草、防病、防虫,统一灌溉、统一机械化收获,统一销售),实现现代化生产,优质优价销售,增产增收。
朱振学说:“创新开拓出半程托管、菜单式服务,订单式服务等新型的大田服务新模式,为粮食安全生产提高保障,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这是必由之路。农户对土地有感情却没有精细的管理更没有领先的农业科学技术,将土地使用权释放出来,不劳动、不投入、只分红,我相信将来的土地规模化、集中化经营一定很快到来”
今年35岁的张文武,中学毕业后18岁那年,他借亲戚家6万元买了第一台小麦收割机,开始了他和农机难解难分的人生历程。几乎他一年添置一台机械,勤奋努力点子多的张文武被几个朋友看好,于年成立了远航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法人和理事长的他,四处学习新技术,参加农业农村局、农机站的各类业务培训。
远航合作社在他的的带领下,合作社成员已经达到人,配套各类农具台套,总合计余台套。总资产达到0余万元。合作社已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年度作业服务总面积18.7万余亩,实现经营毛收入余万元,服务农户余户,直接带动社员年收入增加1.2万元。他流转的土地今年小麦平均产量1斤,最高的亩产达到斤;玉米平均斤。
对于从小和土地打交道的张文武而言,他既知晓小时候的庄稼情形又清楚今天作物生长和丰产的情况。他肩负着合作社的发展,他得带好头,不断学习管理和技术。他逐渐健全完善了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财务管理、机械管理、利益分配、安全生产等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理事长负责制,内部运行机制日趋科学。在业务上从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作业服务时间也由单纯的三夏、三秋扩展到一年四季。
远航合作社在土地规模经营期间与省、市、区级农机部门紧密联系,探索粮食高产、新型农机装备、优良品种、绿色防控等试验示范。他坦言道:“今天的农业终将走向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科学种田大离不开领先的农业科技,不学习、不了解、不深入,被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将来大规模的粮食生产谁也阻挡不住。”
正在专注维修农机的机械师(受访者供图)
维修撑起一片天
在促进粮食生产的路上,离不开一群对农机情有独钟的农机手,西安市临潼区金地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谈运运,九十年代初期学了三年农业机械维修后索性自己置办了一台收割机,他有了农机具就开始琢磨维修的事。慢慢的从一台到拥有全套农业生产机械,自己亲自捯饬维修摸索不同机型农机的毛病,逐渐积累了维修经验。
9年10月,他联合5户社员组建了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凭借专业的农机维修水平,合作社以农机维修服务为主同时跨区作业,社员净利润基本平均每人年收入7万元。诱人的收入很快让合作社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农机增加到台,机械原值达到了0万元。
谈运运精湛的农机维修手艺不胫而走,年他顺势成立了西安秀丽农业机械公司,销售雷沃的全线产品。从他这里购买农机的农户,都是冲着他的售后维修服务而来,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维修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他说道:“今年疫情下各行各业受到影响,我们的农机销售自从3月开始复工,目前销售量同比增长30%,销售量接近台。主要是这些年购置农机补贴*策好,农机部门资金扶持到位,农户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策,合作社也在惠农*策下以维修促销,以销售带维修,双向业务促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以农机维修为主业,兼顾农业生产链上的其它业务,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农机维修设备21台套,社员18人,年维修能力余台逐步发展壮大。到目前拥有各类农机台套,农机维修设备65台套,社员96人,年维修能力余台,年作业面积8.24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谈运运对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前景期许并非止步于此,他看到的是更远的未来,现代农业必须要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才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希望,粮食安全这道防线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防守。他十分清醒:尽管能驾驶、能维修、能到田间地头观摩作物生长,可是不会操作计算机,对农业科技的新技术没法再进一步,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跟不上智慧农业时代的发展需求了。但时代在发展,我们农机人也要更新换代,让年轻人来干,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条件,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无人机巡田(受访者供图)
智慧农业开启现代农业新时代
谈鹏是大学毕业跟随他父亲谈运运锻炼了一年,乘着三秋的节令,刚刚成立起陕西雨农众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年出生的谈鹏一脸朝气,言辞之间透露着他这代人对当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构想:“我们这个公司主要的业务是发展智慧农业,使用无人机作业对大田的管理、病虫害等田间信息采集,后台做田间的大数据分析。未来是高端农业,对土质、品种、水肥、植保、栽培、管理需要有精细的数据分析,科学种田。”
站在大屏幕前解说的谈鹏一脸自信,对新技术的操作和田间作业指点江山,蓬勃的朝气中满溢着95后对未来的把握。陕西雨农众禾农业服务公司,目前有植保无人机4台,巡田无人机1台,谈鹏在他父亲托管的2万多亩作业中,已经开始入手订单作业。
“我父亲是老农机手,会驾驶会维修,当然我也会介入传统机械的驾驶维修,这些技能我都会涉猎,但不是我的主业。我要带领雨农众禾的团队在智慧农业的发展上扩大服务范围。农业大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的,我坚信在智慧农业领域我的团队对粮食生产安全的贡献一定不亚于老一辈的付出和成效。”谈鹏说。
每一片叶子都不相同,农机手的故事亦是各有各的故事,但他们身上对农机的执着和钟爱却如出一辙。他们的初心就是驾驭一台又一台的机械,在驾驶中安放他们对土地深深的爱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在西安市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西安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已成为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市农机总动力达.60万千瓦,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6.9%。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到91个。先后有长丰、润泽、武屯、联盟、金地等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远航合作社获得第七届精耕杯30佳优秀创新示范合作社,6个农机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10个被评为市级示范社。
这一个个农机合作社的优秀农机手代表着新时代的高素质农民,他们不仅是农机的好把式还是粮食生产排头兵。正是因为他们的力量汇聚,为国家粮食生产上筑起了一道安全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