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年我国玉米的总产量达到2.61亿吨,较年增产万吨。
进入5月中旬,我国大部分地方的春玉米都已经出苗了,玉米出苗后至大喇叭口阶段,玉米植株常常会出现分蘖的现象,俗称“长丫子”。很多人可能会疑惑:“玉米丫子究竟该不该掰”?
玉米分蘖属于一种正常现象,不同的玉米只是分蘖多与少的区别。玉米属于禾本科植物,几乎所有的禾本科植物在地面以下或者接近地面的腋芽处都会长出分枝,如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墨西哥玉米草等都会分蘖,像一粒麦子最多能分蘖成上百株,并能抽出多个麦穗。
玉米丫子(分杈)究竟该不该掰掉?玉米丫子几乎不会结实,即使个别分蘖能够结实,籽粒也多为畸形,而且很容易受到病虫害侵染,所结的籽经济产量接近于零,因此可以明确的说“玉米丫子要掰掉”!
玉米丫子会对玉米的生长造成3不利影响:
影响一:分杈会白白消耗土壤的养分,分杈的存在势必会与主茎争夺养分。玉米的分杈不会发育成玉米果实,属于无效分蘖,其长出来的茎叶会白白消耗大量的养分,分杈的存在不利于主茎的粗壮,会导致植株长势弱。
玉米是喜氮作物,而分杈在生长过程中主要争夺氮,主茎在得不到充足的氮元素供给的情况下,减产是必然的。
注意:有的人认为玉米丫子增加了叶面积,从而能增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越强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但是分杈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根本不会供给主茎生长,它们的存在是竞争关系。
影响二:分杈会消耗土壤水分,不利于玉米主茎生长。玉米幼苗抗旱能力弱,玉米从播种到灌浆成熟期,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在80%以上。分杈的生长势必会吸收土壤的水分,会影响主茎的生长。
其次,丫子的生长会增加玉米的叶面积,丫子上的叶片由于蒸腾作用会消耗土壤中大量的水分,土壤水分的白白浪费会影响主茎的长势。
影响三:分杈会降低田间的通风透光性。玉米是喜光作物,在生长期要确保光热资源充足,玉米长了分杈,势必会降低田间的通风透光性,玉米植株过密会互相争夺阳光,从而引起植株徒长,玉米的茎杆会变得细弱。
此外,玉米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差,容易导致病虫害滋生,会大大增加玉米患病虫害的风险。
玉米植株长丫子弊端大,那么哪些原因容易导致玉米长丫子?玉米长丫子的根本原因就是“玉米主茎基部存在腋芽”,这些腋芽具备分蘖成新植株的能力。一般当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受到抑制时,玉米就会长“丫子”。
补充:植株的顶端优势会抑制它下面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强(产生的生长素多)时,侧芽会处于休眠状态。
像美系玉米品种、土壤干旱、种植过稀、玉米遭受病虫害、水肥充足、苗期喷洒矮化药剂都容易导致玉米分蘖。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品种问题”,不同品种间分蘖率差异显著,原始玉米是一种分枝多叉的作物,不过随着人们长期的选育,在正常气候条件下,玉米多表现为不分蘖或者分蘖少。
总结,玉米“丫子”会与主茎争水争肥,而且还会降低田间的通风透光性,玉米丫子的存在会削弱主茎的生长发育,严重降低玉米的产量。没有掰玉米丫子的植株,所结的的玉米棒相对小,而且大小不均匀,会导致玉米减产10%左右。因此,我们应尽早给玉米掰丫子。
清除玉米丫子的时间 在早上9点后至下午5点前为好,温度较高有利于伤口快速愈合,减少病菌侵染和害虫为害的机会。
你种植玉米掰玉米“丫子”吗?
: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