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麦收落下帷幕,农民伯伯又开始了急急忙忙的秋播。在我国,玉米是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与麦子相同,玉米不是“本地人”,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玉米”吧。
玉米-图玉米
玉米,原产美洲。航海大发现之后,随着欧洲殖民者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活动,逐步传入中国。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年,当哥伦布踏上美洲的一个岛屿时,就“发现了一种名叫麦兹的奇异谷物。它甘美可口,焙干,可以做粉”。哥伦布的这篇日记,曾被认为是世界上关于玉米的最早文字记载;学术界也曾认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才在世界上传播开来。
玉米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据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经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海路则经东南沿海省份再传入到内地。
玉米的传入路线-图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
《本草纲目》-图到明代末年(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
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到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其实,中国引种玉米的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中国明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该书的作者,为明代云南阳沐(今嵩明附近)人,生于洪武三十年(年),卒于成化十二年(年)。即使不计算中国医者认识使用的过程,这一记载也早于哥伦布的日记。因此,中国玉米的引进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滇南本草》-图玉米别称
玉米除了“身世坎坷”,也有不少别称。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趣闻:在古代,玉米不能上桌?
玉米、地瓜原来是南美洲原住民的主食,土豆是古欧洲的主食。这几种农作物直到现在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但是在古代,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被外国人当作主食的食物,虽然引进到中国后也养活了大批的大口,但是凡是宴席却轮不到他们上桌,尤其是玉米。明清时期,就算是经济状况一般的小家小户,在逢年过节或宴请客人时都不会将玉米摆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啊,玉米自从引入中国以后就被广泛的种植开来,从东北到华北再到西南地区几乎都没有放过,国内二十余个省份都有种植,可见其适应能力是多么的强悍,产量自然也比较客观,因此这种相对比较高产量的农作物在人们的眼里也不稀奇。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主食还是稻米和小麦,也更加的精致,所以当时拿玉米当主食吃的都是那些吃不起细粮的穷苦人。
因此,有条件的人家,平日里食用的还是白米、白面,这样既可口又能彰显出来其身份与地位的高人一等,于是玉米就被冠上了“穷人专属”的帽子。因此,古时的穷人为了面子,有时候也会宁愿多拿一些玉米去换来少量的细粮。
古人饮食-图再就是,这也和玉米本身的属性有关,它虽然能够填饱肚子,营养价值也颇高,但是其成分中缺少一种人体必需的 酸和维生素B13。长期食用的话就会造成消化不良、皮肤粗糙、角质化严重,更有甚者会导致畏光现象,在南美洲和欧洲都发生过的大规模癞皮病就是因此造成的。古代中国老百姓虽然不具备这些自然科学知识,但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很可能已经总结出来相关的经验了,不喜玉米。
玉米面食-图再加上,中国人平时偏食豆类食物,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这种营养缺失。所以,玉米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存在了下来。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关于玉米,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