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脚泥;垃圾成堆,异味弥漫;有的村民家的房屋破败不堪,猪圈、鸡舍、积粪池随处建。尤其是冬天农闲季节,村民无事可做,东一家西一户围在一起打麻将、看小牌,精神面貌也不好。”谈到东好来宝村的过去,驻村第一书记孙孟利记忆犹新;
“住的是土基瓦房,穿的是补丁衣服,吃的是搭配玉米、红薯等的粗粮,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顿肉。”驻长安村第一书记张连江说道;
年底,实现脱贫“摘帽”,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整体脱贫;
人居环境更加整洁,生活设施更加完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东好来宝村、长安村处处充满新气象,正朝着美好未来前行;
……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农安县农安镇东好来宝村、长安村,以及96户人贫困户,就与省政协结下了特殊缘分。省政协开启对接包保、精准帮扶工作,4年时间,两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脱贫致富你我同行
资源单一、基础薄弱、环境生态差、村民思想观念滞后……,可以说,东好来宝村、长安村脱贫攻坚难度不可谓不大。
省政协党组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重点工作,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坚决做到“不脱贫,不收兵”。年换届以来,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江泽林多次来到东好来宝村、长安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进展情况。他强调,要时刻心系群众冷暖安危,确保各项补助资金发放到位、各项帮扶举措落实到位,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帮扶机制,对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特殊困难人群给予重点照顾,让他们生活有着落、看病有保障、家庭有希望;让困难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动态掌握帮扶工作情况,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助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我们接领了一场‘硬仗’,就要坚决打好打赢!这不仅是人民政协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人民政协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水平的最好检验。”省政协根据两村自然环境、贫困户实际情况,研究帮扶计划、制定帮扶方案、协调扶贫资金、掌握进展情况……,明确了以项目建设、兴办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为主,提升技能、争取政策兜底为辅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
一场同心共筑脱贫致富梦的“硬仗”,就这样全面打响。
美丽家园你我同筑
生活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两村脱贫致富的“瓶颈”。省政协党组充分认识到,拔掉穷根先从改善人居环境、升级基础设施入手。
“驻村工作队到来之前,村里的路可以说是晴天走一鞋土,雨天走一脚泥。加上没有路灯,村民晚上都待在家里,业余生活比较单调乏味。没有自来水,喝井水,个别村民还因此得了‘大骨节病’。由于变压器总容量不够,大功率电器相邻的几家得分开来使用,不然就得跳闸断电。”贫困户刘喜发回忆道。
年,省政协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来后,尽己所能、多方协调,先从基础民生入手改善村居环境。修缮通往村里的主道和修建户户通巷道;安装路灯,完成通村主道两侧的绿化工程;安装自来水设备和管线,保证村民吃上放心水;更换变压器,改造电网,满足全时自主使用用电设备,从而改变了村里原来落后的基础设施。
几年来,省政协协调投入资金70万元,完成两村7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和房屋维修;协调相关项目资金30万元,在长安村安装37千瓦片的光伏发电项目,年总发电量5.8万度,年收益3.7万元;协调资金万元,为两村修建水泥路14.36公里;协调资金万元,为两村各修建户户通巷道6公里;利用万元完成长安村项目区沙石路和部分户户通水泥路建设;在长安村安装路灯盏,栽植柳树1棵、金叶榆棵、紫稠李棵、九台晚李棵,实现了4个自然屯绿化全覆盖;东好来宝村还利用资金万元,修建广场平方米,安装路灯盏,利用新农村项目资金40万元,修建排水沟;……
强化产业你我同劳
按照“发展扶贫产业、提升造血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精准扶贫总体思路,规划脱贫攻坚工作。
一手抓驻村扶贫、包保对接,一手抓统筹联系、项目落实。省政协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农机合作社”“温室大棚”“光伏发电”“庭院经济”等举措,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户收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长效脱贫打足“底气”。
农业生产效能低下、产业发展滞后,是长期困扰两村依靠产业奔向富裕的难题。村里有依托国土项目建设的日光暖棚,但是村里自己经营产出效果不好,发包给村民由于各自为战又不成规模,存在收益不稳定、无法辐射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的问题,为此想办法积极破解难点。协调项目资金万元,分别在长安村建设了3栋高标准温室大棚、5栋温室大棚、15栋冷棚和19栋蔬菜大棚,在东好来宝村建设了11栋温室大棚,项目年收入达27万余元,贫困户人均增收近千元。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是越来越好。
如今,每到农忙时节,联合收割机、平整土地机、施肥灌溉机、秸秆打包机等运行在两村的旷野田间,这得益于省政协协调扶贫资金万元购买27套大型农机具,以东好来宝村村集体名义统一发包,在春耕、秋收两季对外出租作业。贫困户享受村里提供的农机作业服务,乐的合不拢嘴,“这家伙省时、省劲,以往春耕秋收累够呛,现在干农活轻巧老鼻子了!”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年收入达20余万元,为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倾情服务你我同心
如果说省政协机关是脱贫攻坚的“后方保障”,那么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就是战斗在脱贫攻坚战的“前沿阵地”。为选优配强驻村扶贫工作队伍力量,选派了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机关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展精准帮扶。
村看村、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干部,驻村工作紧紧围绕党建这一中心,着力提高和发挥两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落实责任,提高村两委办事效率;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村干部整体素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驻村扶贫工作队为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增进与村民的交流,扫院子、收庄稼……脏活累活帮着干;挨家挨户走访,宣讲扶贫政策,解答村民难题,帮助贫困户建档立卡、办理医保……群众有困难都帮;为发展种养业的技术和资金、为贫困户走上就业岗位、为贫困户危房改造施工……四处奔忙。驻村工作队始终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用真诚倾听村民心声、真情化解村民难题、真心帮助村民致富,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
只要有恒心,再冷的冰也能融化。这一切,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真切感受到扶贫干部没架子、不忽悠,扶贫工作队赢得了村民的赞誉和信任,成了他们的贴心人。
但在这背后,是驻村工作队的酸甜苦辣。驻长安村第一书记张连江,孩子生病打针,老人年岁已高、身体多病,只有远在市里的妻子默默扛起家庭的“大梁”。妻子一边上班一边还要照顾孩子上学、放学和平时补课接送任务,由于工作还要经常值班,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照顾两位老人,只能在家政公司雇人照顾老人。但是,在个人小家庭负担重的情况下,张连江毅然决然接受组织委派,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省政协机关干部的担当作为。这是工作队员驻村缩影,他们一心扑在扶贫中,克服困难、乐观奋进,为“脱贫梦”努力前行。
省政协机关还组织动员年轻干部,分批次轮流驻村、精准帮扶,着力锻造一支党性坚定、联系群众、作风过硬、能力优秀的干部队伍。4年多个日积月累的长长的“扶贫清单”,是用真心真情生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下了新时代政协人履职为民的生动实践。
秋日的暖阳照耀广袤的松辽大地,东好来宝村和长安村沐浴着金辉,分外美丽。平坦的水泥路连通幸福的邻里,新建的砖瓦房扮靓美丽的村庄,欢快的秧歌舞动丰收的景象……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路上,没有一个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