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乡村振兴增收富民典型经验报道上

                            

铆足“牛”劲能生金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赵瑞雪徐勐相国旗通讯员王克军

6月10日下午,雨后天空放晴,在位于高青县黑里寨镇的山东澳航和牛牧业有限公司黑牛养殖场,黝黑健壮的黑牛三五成群悠闲地咀嚼着饲草,时不时有黑牛靠近按摩棒舒服地享受着“按摩服务”。

农户郭安新倚在牛舍门口笑眯眯地看着这安逸的场景,心里盘算着这一批黑牛的利润:一头牛可纯收入元左右,如果肉质上乘,还能额外得到元的奖励,28个月出栏,寄养在山东澳航的50多头黑牛纯利润就是30多万元。

在高青,一头黑牛串起了从牧场到餐桌、从养殖到研发的整个产业链,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高青模式”,辐射带动全县余户农民直接从事生态养殖、牧草种植运贮、精深加工等环节的全产业链配套服务,年人均增收元以上。

“村社企”联姻蹚出共同富裕路

“再过2个月,我们繁育的第一批小牛就可以出栏了。到时候企业直接回购,立马就能见到钱!”在高青县黑里寨镇刘镇新村润源黑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家如向前来参观取经的养殖户传递着发展信心。

刘镇新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村级发展中的统领作用,锚定黑牛这一优势产业。合作社贷款万元发展黑牛养殖,与专业黑牛养殖牧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成养殖基地和配套设施,通过繁育养殖犊牛,销售小育成牛增加村集体收入。“专业黑牛养殖牧场实行公司化运行,专业化程度高,严格养殖过程每一环节的标准,精细化管理实现了高质量产出,销路广阔。”李家如说,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既减轻了企业的繁育压力,又使农户的投入成本有效降低,收益率大幅提升。

据了解,高青县依托纽澜地、澳航和牛、昊然牧场等,通过“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肉牛的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公司提供优质牛犊、技术指导、质量管控、订单回收等服务,已带动发展肉牛养殖场多处,多户农民参与其中。

“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农户利用农村闲散院落实行‘三个一’黑牛养殖模式,即‘一年一期、一户一组、一组十头’,贷款、饲料、保险、回购均由山东澳航协调负责。该模式不影响农户务农、务工等其他收入,可额外增加农户每年3.5万元收入。”高青县黑里寨镇党委副书记朱唯一说,该项目今年计划推行户,力争年达到户,年达到0户,三年增加黑牛养殖1万头。

“全产业链”上淘出一堆金疙瘩

听音乐、喝啤酒、睡软床、享按摩,独特的养殖模式和高贵的肉牛基因,让高青黑牛身价倍增,最贵的部位每公斤售价超过0元。随着黑牛产业的做大做强,逐渐形成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牛路子”。当地群众从牧场到餐桌、从种养殖到附属产业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找到增收点,与企业合作共赢,成为黑牛养殖产业链上的共同受益者。

据介绍,黑牛养殖龙头企业在高青流转了亩土地建设饲草基地,解放出来的近千名劳动力到黑牛企业就近入园务工,同时享受土地流转金和工资两份收入,更多的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同时,高青县创新实施现代循环农业养殖,仅“粮改饲”项目一项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即可实现环境友好发展,开辟出新的增收路径。以青贮全株玉米为例,可优化高青县周边种植结构的土地近10万亩,每亩玉米为农户增收60元,全县总计增收余万元,降低种植投入及养殖成本0余万元,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现代化高效农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道路。

与此同时,养殖企业积极寻求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与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将机械作业、田间管理、安全防护、秸秆青贮运输等环节承包给合作社,合作社将承包作业分包至社员,带动产业链上的农户年均增收4万元。

“农牧互补”农业附加值显著提升

“这牛真的是享福了,简直是从‘棚户区’搬进了‘大别墅’,精神头都足了很多。”黑里寨镇店头王村的王林法老人这样描述粪便废弃物整治后的效果。在高青,近5万头黑牛每天产生大量的粪便废弃物,这昔日令人头疼的牛粪如今成了宝,逐渐“走俏”,有机肥堆沤企业主动上门收取,额外增加了农户收益。

以黑里寨镇为例,该镇拥有各类养殖场户家,其中肉牛养殖量占到全县的1/3。去年以来,黑里寨镇对所有养殖场户开展“起底式”摸排,确立了新建改建发酵床养殖棚个,干粪棚34处,污水池71个的整改任务总目标。结合这次整治提升,新型的养殖棚实现了雨污分流和发酵床养殖,肉牛存栏量快速增长,仅重新翻建的3处大型养殖小区满负荷存栏就可以达到0头以上。

过去的老式牛棚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没有异味的养殖环境。与此同时,通过深入调研种养双方需求,高青县确定了“堆沤+活性菌生物有机肥”生产模式,每个镇办选择1家有机肥条垛式堆沤组织,安排有机肥堆沤6.5万吨,示范推广7万亩的探索实践。其中,在芦湖街道寨子村建立百亩示范片5处,黑里寨镇、田镇镇建立2个千亩示范片,带动加快项目实施。据统计,年高青县化肥用量吨,较上年减少8%,为历年最低,而1.5万亩日光温室蔬菜,通过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产量普遍提升10%以上,价格增长了15%以上,粪肥处理新模式让农民心里乐开了花,畜禽养殖户们也去了一块心病。

这头全身是宝的“致富牛”,真正给老百姓拓出一片乡村振兴好光景。

记者手记:

一头牛身价竟超10万元?农户养上十来头牛,年纯收入近20万元!从昔日靠种地养家到现在凭养牛致富,一头头高青黑牛的出栏,就是一笔笔不菲收入,鼓起了农户的腰包。

黑牛产业是高青县的特色优势产业,为促进高青黑牛优质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推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早在年,高青县就出台《高青县关于扶持高青黑牛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年又在此基础上发布《关于支持高青黑牛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开启“村社企”合作发展新模式,带动余户农民直接从事高青黑牛养殖,辐射带动周边余户农民从事饲草种植等配套服务,年人均增收元。

高青黑牛有多“牛”?年、年相继登上G20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餐桌;与阿里签订战略合作,打造了TOP前三的牛肉大单品,成为盒马唯一覆盖全国的KA品牌;通过国家高档肉牛新品种鉴定,成为目前国内唯一通过省部级鉴定的高档肉牛新品种……优质的品种、优良的产地环境、优越的饲养条件、“纽澜地”“山东澳航”等品牌的带动、高端销售平台的认可,共同造就了身价超10万元的高青黑牛,不少农户直言,这几年养牛是“最好的活计”。

当“牛企”邂逅高青,当黑牛走进农舍,一个产业带富一方农户的富民牧歌在高青大地上回响。

种粮有保障农户心不慌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刘峻峰周剑楠崔晓蕾通讯员陈鹏

微风轻抚旷野,金穗荡漾田畴。丰收时节的桓台县,麦收正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广袤的田野上,纵横的阡陌间,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铺陈在鲁中大地上。

一粒粮,串起了家与国血肉相连、息息相通的脉络。

作为江北首个整建制“吨粮县”、素有“鲁北粮仓”之美称的桓台县,坚决扛起粮食生产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稳粮”的大前提下,算细算好农民的“小账本”,使农田“好种粮”,助农户“种好粮”,让农户“种粮好”,实现了“粮钱双丰收”。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桓台县在不增加农户负担的前提下,创新实施的小麦“全成本保险+金融”、玉米“期货+保险”模式,为农民收益上了“保险”、锦上添花,精准支持助农户增收致富。

财政金融支农有保障,种粮农民心里不发慌。

少花钱、多保障,农业保险稳农心

6月10日下午3点左右,在桓台县唐山镇后诸村的村头上,党支部书记于光友俯身从麦田里拔出几个麦穗,有点担忧地说,“这场雨下得真不是时候,小麦的成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小麦的重量和销售价格也会带来影响。”

担忧的同时,让于光友庆幸的是,幸亏这里的小麦实现了全成本保险。

“如果小麦遭遇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就会来现场查勘,达到标准就会给予赔偿,每亩保额元,保费大部分由财政负担,老百姓只花几元钱。以后种粮食,就是赚多赚少的事,大幅赔钱或者赔个精光的事不会再有了。”于光友说。

不仅仅是小麦实现了全成本保险,让于光友心里更加有底的是,村集体合作社首批78亩春玉米田也有了保单。

6月10日上午,桓台县玉米全成本保险部署会议结束后,人保财险桓台支公司的工作人员就来到后诸村,经过现场测算,为桓台县巨惠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78亩春玉米田,按照每亩保费40元,每亩保额元,提供了74元的风险保障。

这也是桓台县首张玉米全成本保险保单。

“小麦、玉米全成本保险的保费由中央财政补贴35%,省财政补贴27.5%,市级财政承担9%,县级财政承担8.5%。农户自筹部分(20%)原则上由县、镇、农户分别承担。唐山镇投保完成率达到百分之百,所以老百姓不需要花一分钱。”桓台县财政局党组成员、财源建设保障服务中心主任王韵国介绍说。

年,桓台县首批入选全国玉米整县制收入保险试点,先后在全国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会议、全省财金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发展试点调研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桓台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超谈到:“今年主粮方面,小麦全成本保险已经顺利完成,投保率达97%,我们按照财政部的要求首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玉米全成本保险试点。杂粮方面,全力推广淄博市重大民生实事项目齐良保惠农保险政策,让老百姓不掏一分钱保障杂粮无忧。加之目前我县已全面放开苹果、桃、大豆等农业保险险种,下半年我们将打造起主粮无忧、杂粮普惠、经济作物全覆盖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同时也会强化保险、担保、信贷政策协同,加大农业保险贷的推广,撬动金融资源更好支持乡村振兴。”

为养殖户保“价”护航

“按照期货公司的饲料价格浮动情况,咱们第一期承保产生的赔款是一头生猪1.6元。”在桓台县起凤镇西三村,中华联合保险的工作人员正跟养猪场场主巩芳文介绍今年第一期“保险+期货”的赔付情况。

“不用再为饲料涨价的问题发愁了。”巩芳文经营着养猪场,今年他跟桓台县户养殖户一起,加入了其他养殖业价格指数保单,饲养的头生猪有了饲料成本价格保障。

今年猪饲料成本价格“保险+期货”工作在桓台县展开,保费24元/头,期货公司负担40%,各级财政共计负担60%。目前全县第一期已投保头,承保期限从4月30日至5月29日,保费.26元,费率是1.4%,当期产生赔款.92元,农户无需承担任何费用。后期会陆续开展两期业务,以保证养殖户全年饲料成本价格保障。桓台县财源建设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财政局企财科科长张暖介绍说,生猪饲料“保险+期货”是指保险公司将生猪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及豆粕,作为生猪饲料价格的定价依据。在保单约定的保险期间内,保险公司根据大商所猪饲料成本指数,计算出猪饲料成本的平均价格。当猪饲料平均价格高于保险目标价格,保险公司将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将高出的差价部分赔偿给投保养殖户,从而减少因饲料价格上涨造成的养殖成本增加,有效保障生猪养殖户平稳健康发展。

年,桓台县猪饲料成本价格“保险+期货”成功申报全省第一单。年猪饲料成本价格“保险+期货”成功纳入山东省以奖代补名单,全县累计投保头,保费.04万元。

精准支持助农户增收致富

6月12日,在桓台县新城镇西贾村静波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三台收割机来回穿梭,金黄色的小麦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

耿静波承包着亩地,创办了自己的个体合作社。农业规模经营,对流动资金的要求较高。农行桓台县支行给耿静波办理的50万元的齐鲁富民贷,使他在经营上没了后顾之忧。

耿静波说,这已经是他第三年从农行桓台县支行贷款了。“打个电话就办了,很方便。”

为精准支持农户发展生产,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早在年2月份,农行桓台县支行就成立了全国农行系统内首个乡村振兴部,围绕深耕乡村市场“五覆盖一力争”重点部署,不断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全力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

“耕备产关键时候,多亏了桓台农行。老百姓贷款不容易,肯定是因为方便又放心,要不我也不会连续三年都找农行。”耿静波说,从申请到放款,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农行的服务周到,利息还低,下一步就是准备买农资、化肥、种子,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发力,精准支持农户给力。在这个“吨粮县”广袤的田野上,正不断集聚着新动能。

记者手记:

政策有保障,百姓心不慌。

在桓台县,从种粮大户到养殖场场主,从村集体合作社负责人到个体合作社经营者,我们在采访中听到的最频繁的一句话就是:“心里不慌了。”

农户购买保险是由政府兜底,心里感觉到踏实,有保障,投入也舍得,就放心大胆地干。就像桓台县唐山镇后诸村党支部书记于光友所说,全成本保险带来了巨大保障,不仅没有增加农民的负担,保险金额反而增加了。农民不再为粮食可能会受灾而过分担心,同时提高了运用保险来抵抗灾情的能力,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

老百姓有账可算了,民心自然就稳了。

采访期间,有两件小事也深深触动了我们。麦收时节的一场雨让田地里的小麦面临着一场考验。采访团采访完于光友准备去下一个采访点时,桓台县财政局企财科和人保财险的工作人员留在了后诸村,冒雨跟于光友一起走进泥泞的麦地,察看小麦的受损情况。

静波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者耿静波看了天气预报说,周末两天没有雨,周六出太阳晒一天,周日三台收割机一起用,早晚也得把地里的小麦收完,要不直接影响一年的收成。农行桓台县支行新城办事处主任黄坤听说后,对耿静波说,后天他也要来帮忙。

“我们都认识三年了,很熟了。耿大哥不仅是我的客户,也是朋友。收麦子需要人手,我一定得来。”

不忘初心,方得民心,方暖民心。

“四种四收”腰包鼓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赵瑞雪相国旗徐勐

瓜果飘香季,高青县花沟镇三利村正上演着丰收大戏。

采摘、装车、过地磅……看着采摘了一上午的00多斤优质西瓜被商贩拉走,瓜农李亮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又开始盘算接下来的玉米耕种。“西瓜摘完了种玉米,玉米收完连种两茬菠菜,一年四季不歇,一年到头有钱赚。”李亮掰着手指头算着,“一亩地一年纯收入00多元,虽然累,但是有奔头!”

三利村种植西瓜和菠菜的历史由来已久,目前已经形成了“春种西瓜、夏种玉米、秋冬收菠菜”的“四种四收”“一田多用”种植模式。经过轮作种植,农户亩均纯收入达到1元/年,是传统农业种植收入的10倍。

每天吨西瓜卖全国

6月10日,一场降雨过后,三利村的千亩西瓜园更显葱翠。田间地头,处处是辛勤劳作的瓜农,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李亮家有10亩地,建了4个大棚种西瓜。长度近米的大棚里,一个个油亮亮、圆滚滚的西瓜“躲”在茂盛的瓜藤下,惹人喜爱。张永峰等村民家的这季西瓜已经卖完了,得知李亮今天要卖瓜,大家都过来帮忙。经过一上午的努力,一车车西瓜被源源不断地从棚里运了出来。

从广饶赶来收西瓜的商贩老孙爬到车上,接过村民递过来的一个又一个西瓜,摆放得整整齐齐。老孙到三利村收西瓜已有七八年的时间,今年西瓜采摘以来,他每3天就来一次。“比起其他地方的西瓜,三利村的西瓜瓤更酥软,甜度更高,在市场上卖得快,也能卖上价。”15点刚过,一车西瓜就装满了。这车西瓜将在次日清晨运抵东营,摆上市民餐桌。

三利村现有户,90%都种西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文说,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是三利村西瓜采摘季,每天都有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南昌、江苏等地的大货车到村里收西瓜,一天销售西瓜多达吨。

西瓜如此受欢迎,源于三利村的“三宝”——地下水、沙土地、种植经验。“三利村的地下水深26米,口感微甜,水质好,作物才长得好;三利村的土质是沙土,尤其适合西瓜生长;温度高低、风口大小,这些全是农户自己摸索出来的种植经验。”王文说,为了做好口碑,三利村的西瓜不熟到95%以上坚决不卖。

秋冬菠菜“飞”香港

张永峰家8亩地的西瓜已经全部卖完。三个棚摘了将近70斤瓜,卖了差不多80元。西瓜收完后,他抢抓时间,在清理出的土地上播种了玉米。目前,玉米已经出苗,“村里地少,所以就更不能让地里闲着,一年四季都得利用起来,这样才有钱赚。”

土地资源不足是客观现实,为此,三利村从农业种植结构上“精打细算”,打破以往只种植玉米的传统发展模式,大力优化种植结构,探索出“西瓜+早春玉米+两茬菠菜”轮作的“四种四收”农业发展模式。

每到秋冬季节,三利村的田间地头,一辆辆电动三轮车满满当当地排列近百米长。它们的主人,正在旁边的大棚里收割菠菜。这样热闹的景象,对于三利村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的菠菜收割季,聚集到这里的劳务人员每天达五六百人。”王文说,从这个小村庄“走”出去的菠菜,远飞香港。

王文介绍,每到收割菠菜的季节,本村或周围村庄的人们就会来到三利村,割一斤菠菜1.2元,这也成了不少村民获得收入的一大途径。

一组数据直观体现了“四种四收”模式如何让村民致富:1月至5月底种西瓜,亩产1万余斤,纯收入1万元/亩;6月初至9月底种玉米,亩产1余斤,纯收入0元/亩;10月初至12月底连种两茬菠菜,亩产余斤,纯收入元/亩。经过轮作种植,农户亩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是传统农业种植收入的10倍。

一年“四种四收”,一亩地平均净赚00多元。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与张永峰一样的三利村村民都是“四种四收”模式的受益者。

农户入社抱团闯市场

最初,“四种四收”产业模式形成后,因各户“各自为战”,难以保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村党支部便决定领办瓜果菜专业合作社,组织全村名农户加入合作社,制定统一规范,进行约束管理。

合作社选拔36名“田秀才”“农专家”,为社员提供统一种植管理、统一要素保障、统一技术规范。同时,注册“营丘”品牌,培养10名“果蔬经纪人”,负责收储运,从田间地头直达京沪等各大市场,提高品牌附加值和流通效率,延展果蔬的末端利润。

“四作四收”让三利村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坚实,也让周边村的村民尝到了“甜头”。“目前,已经带动周边20多个村种植西瓜,并逐渐采用‘四作四收’种植模式。”王文表示。

为抵御市场风险,高青县花沟镇还建立了“1+X+N”产业联合体,即:建设“1”个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物流镇级基地,链接“X”个乡村市场,服务“N”个生产主体。镇基地运营商通过“冷链资源智慧交易平台”,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发布、仓储、分拣、周转服务,推动全镇4.6万吨果蔬从“卖当季”延伸至“卖全年”,走出了一条高收益的致富新路子。

如今的三利村,还帮着山东农科院进行西瓜的育种,正谋划着打造有机西瓜科技示范园。“到时候,村里有经验的农户、种植大户们都会参与到试验田的种植中来,那将是未来发展更广阔的致富大道。”王文说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手记:

丰收让人忙,更让人乐。仲夏时节,走进高青县花沟镇三利村,看到的是一张张喜上眉梢的笑脸。

几年前的三利村,因地处灌渠下游,灌溉时节供水不足,导致小麦、玉米产量低,且土地资源不足,长期困扰着村民。为此,三利村不等不靠,勇于探索,从农业种植结构上“精打细算”,大力优化种植结构,探索推行“四种四收”轮作模式,由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转变为西瓜、玉米、菠菜、二茬菠菜“四种四收”的“瓜粮菜”轮作模式,耕地亩产效益提升1.3万余元,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

思路一变天地宽。“四种四收”种植模式在三利村全面开花,沙土地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土地”,实现了种植业产出效益的新突破。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是关键。目前,高青县花沟镇通过推广试行“四种四收”种植模式,形成了以三利村为中心,辐射周边20余个村余亩种植基地的模式,种植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花沟镇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也更加舒展、更显亮丽。

百户小山村人人是股东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董振霞张厚新马淑燕通讯员鹿传慧

“今天家里又来了一批客人,我得赶紧回去招呼着。”6月11日上午11点35分,从村食堂拿饭出来的陈焕清跟迎面遇到的村民打了声招呼就风风火火地往家赶,她家所在的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26号院里,花团锦簇,七八个张店来的客人,正围坐在一起包水饺。他们要在陈焕清家住一晚玩两天。

恰逢周末,小山村里到处都是来看景的人。青翠的山上板栗花开,小村里飘着淡淡的花香。小巷的青石板路上,几个孩子追逐着从盛开的大片月季花丛前跑过,笑声传得很远。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东强说:“村里从一穷二白到现在人人是股东,个个当老板,我们用了19年时间。现在,全村户口人,几乎家家都有民宿,年人均收入已达5万多元。”

村致富带头人的3个承诺

“我们村现在发展得这么好,是因为有一个有本事的致富带头人。”被中郝峪村人人称赞的这个“有本事”的致富带头人正是赵东强,年过60岁的他,说起山村的未来和发展依然有许多规划和梦想。

“我是穷人家的孩子,吃百家饭长大。为村里发展出力,是本分也是回报乡亲们的养育之恩。”赵东强说,8岁那年母亲去世,没人照顾的他在村里转悠,走到哪家吃到哪家。改革开放后,聪明的他尝试着创业,开矿、办厂,短短几年,他积累了丰厚的家底。

看到他有本事,村民们推举他干村主任。“开始我拒绝了,可村民们一再推举,我也想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赵东强说,3年,他接下了村委会主任的担子,此后,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19年。

在他的带领下,中郝峪村从股权改革开始,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打造“公司主导+村民入股”统一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公司化运营”。山村先从环境整治开始,后来又对村民家进行改造,再后来,村庄开始全方位无死角美化绿化,现在的中郝峪村家家染绿,户户花开。

“村里穷,乡亲们吃饭都困难,我就想,一定要带乡亲们吃上饱饭走向富裕。对村里,我有3个承诺。”赵东强说,3年,他担任村委会主任后,许下了第一个承诺。“一定要带大家过上好日子,3年内村里要是没变化,我就辞职。”上任第一年,赵东强走家串户谈想法谈规划谈发展,他要让乡亲们心聚在一起共谋发展。一年后,中郝峪村被评为博山区池上镇模范村委会。第一个承诺兑现。

村民们心踏实了。5年,他开始规划乡村旅游,同时也对乡亲们许下了第2个承诺,要解决村民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我做生意多年,朋友多,人来了村里连个接待吃饭的地方都没有。”赵东强说,“我就考虑做做乡村旅游,最起码来个人要有吃饭和住宿的地方,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村里富起来,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8年,赵东强关停了自家的小矿山、小化工厂和小食品厂,押上全部家当,拉着老婆孩子在村里发展集体产业。年成立了村民入股的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秉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开启了后来为人熟知的乡村振兴“郝峪模式”。公园式的山村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他们回收闲置房屋,投资进行改造翻新,打造特色乡村民宿群。不几年,中郝峪村特色旅游就声名远扬,特色旅游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来客。

小山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们家家都有股份,户户都有民宿,大多数村民成了老板。

年,他又许下了第3个承诺,6年内让村里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7年内户均存款万元。“年,我们村人均收入已达5万多元。”赵东强说,他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

共同富裕路上的4次分配

村民们更是信心十足。26号院“丈母娘大碗茶”的老板娘陈焕清经营的民宿一直红红火火,“现在生活太好了,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的好日子。”她说,以前家里有五口人,只有几间草房,靠种地为生,饭都吃不饱。8年,村里搞旅游开发她家入了股,办起了民宿,生活水平开始步步高升。“现在,日子越过越好,生活也有了奔头。”

67岁的党员张业玉也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足。原本只有7间毛草房的他,现在家里根据村里规划翻建了新房子,三间自家住,四间做了民宿,现在的家庭年收入能有十七八万元。“作为党员,我们都积极参加村里的活动。”他说,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送饭,教育下一代,现在都是他们这些党员的责任。

村民们说,现在生活好未来更有盼头,这得益于村里政策好,分配公平,让他们心服口服,人人都愿意为村集体付出。

“共同富裕路上,我们村最值得说道的是‘四次分配’。”赵东强说,最初,由村民自发推选出评估小组,对村集体固定资产、公益性资产以及土地经营权、每家每户的责任田、闲置资金、闲置房屋、山林果园承包后的经营权等资产全面清查和评估。遵循入股自愿、投资自愿的原则,按照村集体占股15%,村民占股85%的分配比例,对全村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所有村集体收入由股份制公司统一支配,全面实施公司化运营,所得收入进行分配。

第一次分配,村里是按照“按劳分配,按能力分配”的原则,以工资或奖金的形式,对付出劳动、能力强以及贡献大的进行奖励。

第二次分配则人人有份,村里出钱,为村民们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也办起了村食堂,建起了免费的墓园。

第三次分配也具有普惠性,是根据山林、土地、果园、宅基地、闲置资产等折合成股份进行分配,这次分配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受益,人人也都满意。

第四次分配,也是人人受益,把每年三次分配后剩余资金继续投入到村庄基础建设,这样就人人得到一份。

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郝峪村先后成立了山东梦里老家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淄博博山梦里老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年,接待游客28.7万人次,实现综合性收入万元,全村综合资产达到2.4亿元。村民成为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从3年的不足0元到现在5.2万元,仅住宿收益户均就达每年0元。

近几年,中郝峪村成功申报省级美丽村居建设项目和乡村旅游集群片区项目,获评全国农村标准化改革试点,先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建设基地”“山东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推进的乡村振兴“郝峪模式”,先后被国家文旅部和省农业农村厅作为典型案例推广,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旅游协会(PATA)等相关国际组织、联盟全球会员、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世界旅游联盟旅游脱贫案例。

记者手记:

小山村的候鸟模式

小山村火得让人意想不到。“来我们村租房子的外地人很多,现在一年至少得有多个人长住。”走在中郝峪村的青石板路上,村民陈焕清边跟遇到的人打招呼,边笑着说,“我家就有一批常租客,春夏秋三季常住这里,冬天离开。”

村里这群候鸟一样的居民包括城里退休的干部和企业老板,还有一些是搞艺术创作和康复养生的人,比如好几名画家就常年住在这里,村里的食堂里也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淄博市粮食局退休干部闫家祥就是这里的常租客。喜欢爬山的他第一次来就被惊艳到了。“这里环境太好了。”他说,年退休后,他跟老伴立刻租了一套民宿将家搬到这里。“我们一年在这里住三季,冬天回城。”

山美水美,村里干净绿化好,朋友听说后,也纷至沓来。闫家祥在小山村的日子一点也不寂寞。他在租住的小院里种了不少花,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老年人来养生,年轻人来这里则是为了创业。小山村这十年发展势头良好,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等企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业舞台。“这几年,村里来的大学生特别多,不仅本村学生都学成归来了,外地来的也不少。”赵东强说,中郝峪村乡村振兴模式出名后,他们开始输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62名平均年龄26岁的大学生功不可没。

“乡村振兴‘中郝峪模式’现在已经以联合开发的名义输出到了重庆、秦皇岛以及内蒙古等地的27个村,合作费也从80万元到万元不等,仅这一项就为村里增加了不少创收,人才聚集效应更是明显。

小山村正以让世人感叹的方式,开启她强劲的发展之路。

原标题:《淄博乡村振兴增收富民典型经验报道(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haizixunw.com/afhpz/569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