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我到黔东南州雷山县采访,有幸结识了画家苗耀升。这位中年男人,身材高大,颇有艺术家气息。他言语里带着东北口音,但雷山当地人都称他为“老乡”,原来,十多年前苗耀升把户口迁到了雷山县,他说,与苗乡的邂逅让他觉得“缘分到了,就想留在这儿”。
和苗耀升坐下来聊聊天,慢慢知道这些年他逐渐从苗族文化的倾慕者变成了传播者。定居苗乡期间,他走村串寨,创作了不少关于苗族文化的油画作品,搜罗了许多苗族老物件,这些藏品、油画都在他的“苗家大院”陈列着,是私人收藏,也免费开放供人参观。用苗耀升的话来说,“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展示、传播苗族文化。”
苗耀升画家,苗家大院苗族文化博物馆馆主
一碗酒开启苗家缘
苗耀升籍贯是黑龙江省,曾在浙江杭州专心绘画油画,作品价值不菲。十余年前,他跟随采风团来到贵州从江县银谭下寨采风,那一次,让他与苗乡结下不解之缘。
“一顿饭,一碗酒,我和苗乡的缘分从此就没法剪断了。”苗耀升说,当时在银谭下寨偶遇一个70多岁的老人在寨子里行走,从画画的角度来说“挺有型”,于是他就拿着相机一路跟拍到老人家门口。恰好老人家开了个招待所,苗耀升便住了下来。
“晚饭时,老人倒了一碗酒招待我,大家都用这个碗喝,你一口我一口,老人说,‘喝完这碗酒就是我的崽’。”当时苗耀升都不知道“崽”是什么意思?老人家解释,同喝一碗酒,有认下干儿子的寓意。三岁时便失去父亲的苗耀升,听完心头一暖,非常感动。“没料到,原本相隔千里的两个人,因为同喝一碗酒,能结下这般情谊。”
“苗家大院”内陈列的油画作品
也许是苗家人的朴实情感吸引了苗耀升,从那以后,他就一直留在贵州黔东南一带,这一留就是三年,走村串寨,去更深入地了解苗家人、了解苗族文化。“大家都很热情,对我非常友好。”苗耀升说,“这三年里,只要听说哪个苗寨有婚丧嫁娶、喝花脸酒之类,我都会去看一看,送点小小的份子钱表达心意,跟着哭一哭、笑一笑,闹一闹。”越是与苗家人走得亲近,就越觉得性情契合,特别投缘。“应该是老天爷安排的缘分,我姓‘苗’,又来到苗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苗家人了。”
淳朴民风引画家定居苗寨
年的冬天,是很多贵州人记忆里最冷的一个冬季,那年山里很多道路凝冻,出行不便。苗耀升路过雷山县大塘镇,最初只是计划短暂停留,但后来不仅没走,还在这里买房定居,把户口也迁了过来。
苗耀升
“雷山县大塘镇新桥村,这个村寨十分奇特,具有 性。”苗耀升介绍说,在新桥村,隔着一条河,北边是苗族支系短裙苗,南边则是长裙苗。这样两个不同支系的苗族同胞在河两岸世代居住着,服饰文化却截然不同,各自的民风民俗都保留得非常好。“这是最让我心动的地方。所以,我完全不想走了,就把户口也迁了过来。”说到这儿,苗耀升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特别开心,成了苗乡人。”
在苗乡当了十多年的村民,苗耀升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地人善良厚道、直爽、真心待人。住在大塘镇,我家的门常常是开着的,不锁就出门了,我有那么多东西,也不会掉。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民风,我待着很踏实。”
从苗耀升的言语中不难看出,贵州苗寨已经成了他的精神家园。这十多年,苗耀升和大塘镇的乡亲们越来越熟络,大家都喊他“老苗”“苗哥”“老乡”,当他是自己人,苗耀升也越来越认同自己“苗家人”的身份。
“苗家大院”一角
开博物馆传播文化
在苗寨生活期间,苗耀升常常背着相机去走村串寨,和老乡们一起唱歌、喝酒、过节,与苗族长者攀谈,去了解苗家人的文化。在民族文化的海洋里,他不断发现、探索、求知,同时也把自己融入苗寨的风土人情中。
苗耀升把他对苗族文化的理解用到油画创作中,作品里常常出现古村落的老门、老窗户。日积月累,他萌生了一个更有意义的念头:这些苗族的老物件是苗族先人们勤劳与智慧的见证,应当保护下来。于是,苗耀升把绝大部分卖油画挣来的钱用来买这些老物件。他买了包括苗族建筑的老门,雕花的老窗户,大大小小的老家具,苗族的兵器、服饰等。
苗家大院内展示的以苗族文化为题材的油画
随着收藏的老物件越来越多,苗耀升给这些收藏品安了家。在大塘镇边上,他找来一块地,大约亩,然后又陆续买下近20栋苗族民居,拆的时候,给每一块木料编号,搬到大塘镇,再按编号重新组建。就这样,他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苗家大院”。这座院落里,不同的吊脚楼被赋予不同的功能,有专门陈列民俗记录的,有油画艺术工作室,还有餐饮、民宿等。年苗耀升突发脑梗,这让他意识到他苦心积攒多年的苗族物品和资料可能会因此而失传。于是,他将自己的收藏进行整理,在“苗家大院”专门用一栋吊脚楼陈列藏品,建起了苗族文化博物馆。
画家苗耀升收藏的苗族文化珍宝
在苗耀升的博物馆里,凡是与苗族文化相关的物品都在他的收藏展陈范畴。小到一块苗族绣片、一盏油灯,大到家具、摆设,还有古代苗族人使用的茶壶、喝酒用的海碗,蚕丝绣的百鸟服,长裙苗的服饰,一套完整的木工工具(共08件),农耕劳作的用具等。说起这座私人收藏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的区别,苗耀升坦言,“大家去博物馆参观,通常只能隔着玻璃罩看展品,而我希望苗家大院的博物馆更亲近一些,大家可以看实物,还能触摸,体验,更好地交流。”
年“苗家大院“被授予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习所,雷山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与中央民族大学达成合作关系,形成了一座集展览、学术交流、民宿、餐饮于一体的新型博物馆。不仅有博物馆可供游客免费参观,苗耀升还办起了民宿、做餐饮,开发文创产品、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妇女欧东花于年出生在台江县施洞镇一个苗族家庭,自幼便跟随母亲吴老计学习苗族刺绣,从平绣学到数纱绣再学到破线绣、锁边绣…… 连织锦技艺她都学会了。尽半生心血,欧东花不仅精进自己的苗绣技艺,她还与丈夫龙通学在贵州省内走村串户收集苗绣服饰、头饰等。后来,又把足迹遍布到海南、四川、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走村串寨收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及工艺品。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苗族文化,欧东花与丈夫一起开办了民族服饰博物馆,整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多平方米,一楼门面用于售卖自己的绣品,二楼、三楼是博物馆展陈区域。整个展陈面积达多平方米,藏品多达万余件。这些藏品不单是民族服饰,还有古老绣片、银饰、民族手工艺品等。来这里参观,可看到欧东花的得意绣品,还有她在各地搜罗到的宝贝。包括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民族服饰等等。年,欧东花带着她珍藏的77套民族服饰前往法国,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苗绣公益展,将苗绣带出了国门,也让全世界对我国 的苗族刺绣文化加深了了解。这些曾走出国门的民族服饰都可在博物馆内看到。
民族服饰上除了能体现古老的制作技艺外,还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欧东花留存下这些民族服饰,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非常值得走进她的博物馆去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