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 的苗族聚居地。这里是一个保存苗族原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 之地。
传说距今五千多年前,生活在*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帝部落发生了激烈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之战被击败,蚩尤被*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 次大迁徙,放弃了富庶的*河中下游地区,转而退到长江中下游平原。
后多次遭遇战乱,苗族先民在往西南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柳”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既然此地名为西江千户苗寨,该村寨到底有多少烟灶呢?了解得知,共有来户人家,近人,99.5%是苗族。这里的民族建筑、服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完好。
西江苗族住的是木质吊脚楼,房屋依山而建。
从苗寨观景台看去,对面两座小山坡布满的都是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方,蔚为壮观。两座山坡成牛头形状,牛头是苗族崇拜的图腾,是农耕重要性的标志。
他们吊脚楼大多三层结构,底层养禽畜,二层人吃住,三层储藏物资,这种建筑风格既节省土地,又能利水,增加通风,避免障孽和大雨危害到人的安全。吊脚楼看似下虚上实,头重脚轻,因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柱柱相连,枋枋相接,牢固坚实,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凯里市区建有许多高楼大厦,大家不会因今废古,建筑物还是带有很强的苗族元素,连公交车站也有着很浓的苗式风情。
过去苗民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又称“长裙苗”。
现在,苗族女性的头上整年都戴着一朵花,我询问过其中一个阿妹,她一身银饰,衣服黑色,裙摆红艳,走过身边,珮环作响。她说打从可以扎头发起就开始戴花,春天里戴山野采摘的真花,无花季节就戴手做的布花,至于花的颜色并无其他含义,只是个人喜好而已。苗家女子纵是垂垂老矣,犹爱美如昔,绝不因岁月流逝,而荒废对美的追求。
我赞美苗家阿妹家乡环境之美、人情之美,人生幸福,因为这里的女人能美丽一生。她羞赧地连声道谢。
苗民少有自己文字,他们将历史生活都用刺绣、银饰等方式,在服饰上给保存下来。他们日常交流用苗语,对外交流用的是汉语,只是他们的汉语拼音后往往加上一个db之类辅音。
酸汤鱼是当地特色菜,不同于江浙一袋酸菜鱼。其酸味来自番茄汁,红红的汤里有辣椒、姜末、葱等调料,鱼不是黑鱼,好像是当地淡水鲢鱼。苗族百姓认为,番茄消食健胃,辣椒富含维生素,除寒祛湿,鱼能补身。对于当地气候水土条件来说,酸汤鱼是 滋补菜肴,招待贵宾用的。许多吊脚楼里,还挂着的熏肉和包谷,这是苗民们为不时之需的储备粮。
当晚,我们来到一家名为德享楼的饭店吃长桌宴。店门口站着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苗民,见我们进去,他们赶紧吹起芦笙、跳着欢快舞蹈,迎候我们。
进门敬过拦门酒,为我们挂上红丝线络成的红鸡蛋。饭足酒半酣之际,他们又进来唱起祝福歌,双手端着酒杯,轮番给游客敬酒。
当地敬酒有个习俗,如果来客双手接过酒碗,那么要一直喝到醉为止,否则,就乖乖的让主人喂着喝一小口。那米酒虽说叫哐当酒,意即见风倒,但我喝了好多,却一点都没“哐当”的感觉。如果那晚酒能再多些、再烈些,我愿意醉倒在苗乡。
苗族聚居地是歌舞的海洋,人人能歌,个个擅舞。节日是揭秘民俗的 时机,这里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其中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
第二天下午5时,在铜鼓表演场,当地苗民为我们游客举办了一场原汁原味的苗族歌舞演出。敬酒歌、木叶声、板凳舞、古老对歌(老人家表演的)、还有苗族小伙子冉辉独唱, 是与游客们互动的团结舞。
这里的歌是酽酽的,给游客以微醺半醉感觉;这里的舞是奔放的,游客的文思亦大半开大合的;这木叶是深邃的,空谷回音在天籁之外。
那天下午,我就在这迷离状态中,晃悠在苗乡大街小巷、山野河涧,见证苗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先进的履痕,原生态是当下时代最为宝贵的遗产和财富。
夜晚,同事邀我一起去酒吧纵酒放歌,我婉拒他的好意。在这个歌舞之乡,我的歌除了制造一些噪音,只能是班门弄斧,万万不可轻举妄动。我还认为,在苗乡水岸不应该设酒吧,也不应该弄什么烧烤,这些商业行为,除了产生铜臭,还能为苗家子孙留下什么呢?
作者简介
陈肯,浙江三门人,中学高级教师,市作协会员,县作协理事,纯粹文字爱好者。
文墨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