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今日关注新乡小冀镇崛起大玉米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虎成赵同增通讯员余晓建

提起玉米,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可当你来到新乡县小冀镇,一定会颠覆你对传统玉米的认知——

紫色、黑色的玉米相对稀少但也不算罕见,可一个玉米穗上同时有黑、白、黄、红等多种颜色的籽粒,这样的“彩虹玉米”你见过吗?

甜玉米、糯玉米,你肯定都吃过,但一个玉米穗上既有甜玉米粒又有糯玉米粒,吃起来口感随机的“盲盒玉米”你尝过吗?

还有能补充叶酸的高叶酸玉米,能预防癌症的富硒玉米,能促进人体发育的高赖氨酸玉米,能改善视力的高胡萝卜素玉米,适合制作爆米花的爆裂玉米……

《河南日报》7月28日版样

目前,小冀镇种植有多个玉米品种,堪称“玉米大观园”。全镇从事玉米相关产业的企业6家、示范社合作社34家、家庭农场26家、种粮大户48家,这些数字都在以极大幅度逐年递增。

千年古镇、中州名镇小冀,有工业企业多个、综合商超近50个,历来以工业和商贸发达远近闻名,农业相对较弱,为啥能够迅速崛起玉米产业?“玉米大计”又将引领小冀镇走向何方?

背靠中国农科院育出鲜食新品种

烈日当空,玉米地密不透风。

7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朝辉和高级农艺师马光春一道,带着几个种粮大户,观察玉米结实情况,研判病虫害应对方案,讲解后期管理要点,在玉米地一钻就是半天,汗水湿透了衣裳。

“这55亩新品种示范基地,种了42个鲜食玉米品种,大部分都是中国农科院自主培育的新品种。”新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罡说,这样的基地在小冀镇有3个,由中国农科院专家负责生长全周期跟踪指导,专门用来检验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成色”,再择优向广大种植户进行推广应用。

年,中国农科院成立那一年,植物保护研究所团队就来到新乡县,建立20万亩棉花治虫保产示范区。65年来,院县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如今新乡县有6个中国农科院院属研究所试验基地,70多位各领域农业顶级专家带领60个课题组,长期在此开展科研工作。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刘朝辉和高级农艺师马光春,正向种植户讲解管理要点

年3月,中国农科院与新乡县正式签署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战略合作协议,要在“十四五”期间,把新乡县打造成全国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县“样板县”——小冀镇就是借着这个契机,与在玉米研究方面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技术优势的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搭上了线”,谋划共建特色玉米产业强镇。

双方共同定下“玉米大计”:在小冀镇建立种源基地,不断强化玉米创新主体地位,打造玉米高产潜力探索的“新乡模式”;推进玉米品种创新与转化应用,带动产业链融合发展;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与实践、科技人才交流与培养等多个方面,寻找更多合作空间。

靠上中国农科院这棵“大树”,小冀镇特色玉米产业发展,入门即高端、起步即快跑。

“先天短板”得弥补种植效益大提升

共建特色玉米小镇1年出头,当地农民就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过去玉米按斤卖,现在玉米按穗卖!”新乡县鑫蕊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马光周说,中国农科院的鲜食玉米新品种甜度高、口感好,一穗的价格和一斤玉米的价格基本持平(而一般2穗才能剥一斤玉米粒),不仅卖到了新乡的大超市,还通过网络售往全国各地,一茬玉米亩均收入达到元,再加上玉米秆是最受青睐的青贮饲料,一亩地还能再卖元,算下来,亩均效益比普通玉米多了0元左右。

种植效益激增的背后,是玉米品质的大幅提升。

鲜食玉米看重的是整穗发育,不说要精心挑选种子,就连行间距、株间距都有讲究;除草要选用鲜食玉米专用除草剂,除虫要采用黑光灯诱捕杀虫的方式,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精耕细作,让鲜食玉米具备了粮食和蔬菜的“双重身份”,也成功从“粗粮”晋级“细粮”。

玉米当“媒人”,吸引相关企业落户新乡县

小冀镇探索特色玉米种植模式,还“无心插柳”治好了困扰我省玉米种植的一个“顽疾”。

据了解,河南大部分区域属于黄淮海地区,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玉米收获季节雨水较多,不能及时晒干,导致黄曲霉素含量普遍超标,玉米品质不尽如人意,也因此造成前几年玉米价格持续走低。

据马光春介绍,鲜食玉米在鲜穗时采收,大大降低了黄曲霉素污染的风险,弥补了我省玉米种植的“先天短板”;鲜食玉米生长期间耐雨怕旱,雨水连绵可以节约不少灌溉成本,反倒成了一个有利条件。

引来“浙商”一起干拉长玉米产业链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小冀镇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检测中心监测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玉米产业已初现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态势。

全镇从事玉米相关产业企业6家,镇域内涉农企业先后申请注册了“豫吉”“畉彩”“芗居”“长宏康”等商标,设计开发了玉米脆零食、玉米果汁、高叶酸玉米冲剂、玉米须茶、速冻玉米粒等系列玉米食品,并运用电商、批发、商超等组合销售渠道,直接将新鲜、绿色、高品质的玉米产品送上老百姓的餐桌。

今年4月,小冀镇成功引入浙江瑞隆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让特色玉米产业如虎添翼。

浙江瑞隆深耕种植技术和优良种子推广领域,是资深的农业服务商,也是中国农科院多年的合作伙伴。

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推动了电商发展,逐步形成了良性的线上线下销售体系

“我们应邀而来,原本只打算拓宽市场,仅开展原有业务。”浙江瑞隆北方区负责人王福稷说,看到小冀镇特色玉米产业发展的迅猛势头,被新乡县的营商环境和干事热情所打动,他们改变了工作思路,也要投资进入玉米深加工行业,尝试深度参与新的领域。

不仅如此,浙江瑞隆还准备动用多年积攒的人脉资源,呼朋引伴,让更多的“浙商”来到小冀镇,一道建设玉米一二三产融合平台,共襄盛举。

小冀镇镇长陈军伟告诉记者,小冀镇已建成果蔬冷库及专业鲜食玉米保鲜库各一座,计划新建多座组装式冷藏库,加强仓储保鲜配套。正谋划成立国有投资平台,推动形成以玉米为核心的产业纵深链条,最终打造集种植、加工、采摘、观光、旅游、研学、电商于一体的玉米特色产业。

打造三个“高地”成就“玉米大计”

——专访新乡县委书记祝显成

“现在的特色玉米小镇,将来要发展成特色玉米小城,还要带动新乡县成为特色玉米之都!”7月26日,谈到小冀镇的“玉米大计”,新乡县委书记祝显成两眼放光,热情洋溢地表示,要把资源和政策向玉米产业倾斜,以点带面、以镇带县,打造玉米种业高地、产业高地和文化高地,让玉米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建设特色玉米小镇,是我县聚焦‘三农’、深化院地合作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也是新乡县积极融入‘中原农谷’建设的一大有力举措。”祝显成说,新乡县将继续加强与农科院沟通交流,深化细化院地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以小冀镇为核心、辐射全县的玉米种业高地、文化高地和产业高地。

种业高地。新乡县县域内有种子企业22家,多年承担着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生产试验、区域试验的任务,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所与新乡县有着密切联系。祝显成表示,省委、省政府正在集全省之力在新乡建设“中原农谷”,新乡县作为“中原农谷”“一核三区”区域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小麦、玉米、大豆等良种繁育推广的重要任务,要抢抓机遇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玉米种业高地。

小冀镇的玉米品种有多个,好看又好吃

文化高地。在小冀镇兴建玉米雕塑、玉米游园、玉米博物馆,让人来到小冀镇处处能感受到“玉米元素”,就像走进“玉米大观园”。谋划举办玉米文化节、玉米品鉴会等活动,用文化活动为小冀镇聚人气。玉米多年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迅速跻身国内“主食家族”,成为中原儿女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粮,玉米文化也已成为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玉米文化是对黄河文化的有机补充。

产业高地。玉米产业包罗众多,涉及种业产业、粮食产业、食品产业、大健康产业、文旅产业等,新乡县将对之进行梳理整合,谋划用5—10年打造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让玉米为县域经济发展释放强劲动力。

“中原农谷”与“大玉米”

□新观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竞争的高地和战略重点。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也是育种大省、繁种大省和用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为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和种业创新优势,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更高水平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省政府日前印发了《“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这是河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聚焦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的重大举措。

当前,省委、省政府正在集全省之力建设“中原农谷”,在新乡打造种业“国之重器”。新乡县作为“中原农谷”“一核三区”区域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小麦、玉米、大豆等良种繁育推广的重要任务。

毋庸讳言,与国内大型玉米种子企业相比,目前,我省多数玉米种子企业存在规模相对较小、研发投入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生物育种技术利用较少等现象,导致新品种选育效率较低,而且多数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玉米种子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虽然“玉米文章”才刚刚破题,但新乡县背靠中国农科院这棵“大树”,又引来了实力雄厚的浙商,拟定了“玉米大计”,瞄准了三个“高地”,可谓有声有色,令人振奋。我们有理由相信,借助我省“中原农谷”建设的强劲东风,新乡县玉米产业大文章一定会更加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haizixunw.com/afhgx/580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