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行情继续走弱,全面下跌。东北的跌势尤其引人注意。作为玉米产量最大,地趴粮最多的产区,玉米量压开始释放。
上周不仅玉米,多数农产品都进入下跌行情,一直被强调要“保护”的小麦也难以幸免,跌幅以及下跌的时间超出预期。
但是在下跌的品种中,化肥下跌是不幸中的万幸,是比较值得欢迎的跌势,希望继续跌。
现阶段对农产品的悲观情绪比较重,尤其玉米,似乎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多数观点指责是因为农民前期过度惜售才引发的这次溃落。不过我想请问,其他农产品以及目前跌势正酣的品种也是惜售引发的行情变化吗?
今年农民惜售导致玉米卖压后移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主要原因还会是“口罩事件”突然放开后,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以及对未来预期的转变所造成的结果。
这些表现不仅存在于玉米市场,也同样存在其他品种的市场中。这个时间单纯指责农民惜售解决不了问题,都是过去时了。而且作为比农民有远见的中间商不也吃过因过度看涨惜售的亏吗?自己的伤疤还没有好,就不要再揭别人伤疤了。给农民安静的时间,自己去决定玉米去留的问题。
首先我们确定目前的下游需求怎么样了?是养殖业一下子就萎缩了吗?这肯定不是,生猪价格的不断下跌,也就是市场上供应的猪增多了,虽然年后面临补栏淡季,不过一些大企业正是抓住这样的错峰机会,也是要增加补栏数量的。
深加工来看,目前酒精是畅销品,甚至是紧缺品,效益天天上升。其他产品涨跌互现,但是总体要比以前好,不用一一列举。
现在市场不用看其他影响条件,就是心态,供需双方就是在进行一场心态博弈。
我们就以最简单的理论逻辑来看待玉米行情。目前深加工没有宣布破产,那么即使需求不增加,也还是要保持原来的产能,天天使用的原料和原来一样多。生猪比11月份减少了,可是糙米等替代品也没有了,小麦价格还在1.60元/斤以上,不能大量使用。进口玉米即使目前落价了,也还是元/吨的价格(查看海关总署的数据),之前的高价就不用提了,比来比去是不是还是国内的玉米价格最便宜。
再看一直被看做是*策风向标的中储粮,该收的还在收,12月上旬从相关部门的文件中已经明确今年的粮食储备要增加。
再看中间环节的贸易群体,这是最大的一个需求主体,也是潜力最大的需求主体,还没有爆发需求。今年东北地区的烘干塔和贸易商几乎没有库存,即使有个别人有库存,数量也非常少,基本都是在12月下旬才动手建立起来的。这一群体不收购吗?
一定会收购,不收购建立库存用什么去赚钱。别看目前都吵吵倒挂不敢收,都在攒劲等年后收那,年后收购怎么都比年前便宜。玉米水分降低,省烘干费,而且年后更容易产生集中销售,价格有继续往下走的预期,另外也可以观察年后市场的变化以及*策的导向。
我承认很贸易商确实因为前两年的行情谨慎了,但是不要忘了,年不一样了,已经有很多人预期年要出现不同的行情了。而且市场永远不缺资金和新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不干他还干那!
既然国家放开了管控,那么重点就在恢复经济上,既然要恢复经济,首先要市场活跃,其次要商品流通,再者要大家把口袋里的钱花出去。关于刺激市场活跃,经济发展的*策会在年1至3月份密集出台,当然包括最大拉动内需的房地产行业。
只要市场动起来,消费就跟随起来了。房地产会带动多少建筑,装修产业,又会多少农民工就业,农民工要产生多少其他消费,比如食堂业。学校在连续三年断断续续的线上教学后,也会全部回归到线下上课,这都是拉动内需的表现。
作为贸易企业和贸易商不是没有看到未来潜在的利好,只是保持沉默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而已。
年的消费一定要在4月份以后才会有所体现,现在说稳步恢复还是会出现报复性恢复都早,都没有根据。但是一定是要恢复的。根据国外放开的先例,根据国家的*策导向,就是恢复的进程快慢区分而已。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怎么就看玉米要跌跌不休那?
目前是“口罩事件”刚刚放开的时间,仅仅才半个月,就要求下游需求快速增长起来,那是痴人说梦。而放开之初,因为流通无阻力,市场上量增多却是一个正常现象,既然是一个正常现象,那为什么有这么多行业和人员看空玉米,甚至看跌到年后,更甚者看年后还要大跌那?
答案只有一个,心态影响,举个例子,不会有人在追悼会上讲笑话。如同前期玉米涨势里,大家犹如在婚礼现场祝福美好一样,都在锦上添华,过来人,没有经历婚姻的人,都不会提示婚后的鸡飞狗跳,那样做就是搅局,就要挨骂,会被当成精神病。
市场也是这样,涨势里都看涨,落势里都说落。我们在11月份提醒大家卖粮时,下面的留言全是骂人的话,现在问的都是还能不能继续落,要落到什么时候。
那么现在我说玉米需求没有那么弱时,也会有人说是误导。实际上目前的农民最需要做的不是这里骂,哪里抱怨,就是放平心态,不过度纠结前面的失误,不过分相信后面的大跌,那一年的玉米行情也没有一直跌,也没有一直涨。
11月份的时候,我们说,下游需求在看基层余粮,那么现在反过来说,农民也看看下游需求有多少库存。越是在玉米落价的行情里,需求端的库存越低,都在等着越落越多,不多采购。而且还要看到,华北华中地区年前的自然干玉米少,东北的烘干塔开工率低,烘干粮也少,下游需求的库存怎么能多?深加工企业使用的潮粮数量有限,重点在干粮,饲料企业更是全程使用低于16水分的粮源,长期库存的水分要低于15水。
市场上干粮少,需求端的库存不会充足。
年后市场比往年不确定性要增加很多,目前资本配合现货市场情绪在深砸玉米行情,深砸之后必然反弹,玉米的价值还是原来的价值,甚至在恢复经济的首年还要增值。
农民不用过分恐慌现在的行情,只有心态稳定了,行情才能稳定,今年中间商库里没有粮,余粮都在农民手里,目前等于农民和所有下游需求在博弈,在对峙,在心态上要是塌方了,行情还会继续往下走。行情从来都是先有风险,后有机会。(个人言论,不涉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