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玉米种植户询问:“玉米*锈病是怎么回事?”,其实,所谓的玉米*锈病,在农学上被称为玉米锈病。受气候因素影响,近几年玉米锈病的危害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玉米大、小斑病。那么,玉米锈病有哪些表现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尽可能减少玉米锈病的发生?发病后如何用药进行防治?
玉米锈病的危害症状
玉米锈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根据病原菌不同,玉米锈病有三种类型,即由柄锈菌引起的普通玉米锈病,多堆柄锈菌引起的南方锈病以及壳锈菌引起的热带锈病,在我国发生锈病只有普通和南方锈病两种类型。
玉米锈病通常发生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中后期,主要为害植株叶片,发病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等。在发病初期,会在叶片的正反面着生淡*色长形或椭圆形斑点,随后会迅速凸起形成红褐色孢子堆,孢子堆破碎后会散溢出铁锈状的粉色粉末,成为病原菌夏孢子,进一步侵染玉米植株;到了发病后期,病斑会形成黑色孢子堆,破裂后散溢出黑褐色的冬孢子。不管是夏孢子还是冬孢子,都是玉米锈病大范围发生的病原菌之一。
普通锈病和南方锈病的不同之处是,普通锈病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均可发生,而南方锈病大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而且孢子堆更小、颜色也较普通锈病浅,翻过叶面后,在孢子堆周围有很多*色光晕而不是脓疱。
玉米植株在受到锈病侵染时,由于叶片功能被破坏,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同时也会消耗养分和水分,导致植株出现早衰、干枯,籽粒干瘪等,进而造成整体减产,由于南方锈病的发病速度快于普通锈病,对玉米减产程度也更为严重。
玉米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玉米锈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性病害,病原菌依靠风雨传播,发生与否及发病轻重主要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
一是和品种有关。通过对玉米生长情况的长期跟踪表明,不同品种间的抗锈病性能不同,一般早熟品种和生长周期短的品种更容易受到锈病的侵染。
二是和产区的气候有关。锈病是高湿型病害,当温度达到15℃时,病原菌孢子就会萌发,普通锈病大范围发生的温度范围是16℃~23℃,南方锈病为27℃左右,在温度适宜的同时,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锈病的发生就会较为严重。这就是为什么近两年我国部分玉米主产区锈病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是和种植玉米的地势及土壤状况有关。通常低洼地的通风透光条件不好,如果种植密度再过大,就特别容易引起锈病的流行。
四是和施肥习惯有关。不注重施用有机肥,尤其是偏施氮肥,容易造成玉米植株徒长或抗病性能下降,锈病的发病率更高、发病也较重。
另外,近些年一直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还田,导致病原菌逐年累积,也成为锈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尽可能减少玉米锈病的发生?
对于病害的防治,我们许多种植户都只记住了化学防治,而不注重综合防治,也根本没有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其实,只要做好了管理中的农业措施,基本上就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措施,用化学农药进行防除是迫不得已的手段。要想很好地预防锈病的发生,种植户朋友可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是选好种植品种。当前玉米品种琳琅满目,这无疑增加了选种的难度,因此,在选种时,仔细咨询和阅读说明书,优先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玉米品种。如果往年锈病发病较重,一定要选择抗锈病性能好的品种,可以说,这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二是加强田间管理。首先,要控制合理的播种密度。我们都知道,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条件,但也要把握一个度,密度太高会导致通风透气效果差,对锈病的传播形成有利条件。其次,要合理施肥。对于小户种植,最好能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对于种粮大户,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的情况发生。第三,在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理各类病残体,最大程度减少病原体的累积。
玉米锈病的化学防治
如果田间已经受到了玉米锈病的侵染,也要做到早防早治。在发病初期,可使用粉锈宁、多菌灵、三唑酮、代森锌、代森铵、晶体石硫合剂等药剂轮换使用进行防治,每10天左右喷洒一次,连喷2~3次。
另外,可根据往年锈病高发期的时间,提前喷施化学药剂遏制孢子的萌发,如可使用退菌特进行均匀喷雾,预防效果较好。
受秸秆还田、偏施氮肥、近几年雨水偏多等因素影响,在玉米主产区玉米锈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态势,为了避免造成减产,在选种、田间管理、防治等措施上,要引起种植户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