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秸秆没人要,现在得花钱买,一亩地10到15块钱。打包的秸秆自己用不了那么多,最远的可以销售到河北,最近到通辽,现在供不应求,只要你打出包,就有人要。”刘付介绍说。
在突泉县兴隆山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一排排*贮饲料整齐地排列着,合作社的负责人刘付是突泉县最早一批开始做秸秆收购的,从事秸秆转化行业已经15年了。今年刘付的合作社大概能生产2万多吨青贮和1万多吨的*贮。不仅让废弃秸秆变废为宝,也为秸秆找到“新归宿”,同时还为农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新收益。
“太平乡玉米种植29万亩,每年能产生秸秆14.5万吨,随着近几年我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使原来没人要的秸秆变废为宝。截至目前,太平乡共有打包机70多台套、玉米收割机有80多台套,通过秸秆的综合利用,逐步走出一条生态经济环保的道路。”突泉县太平乡副乡长王升介绍说。
作为农业大县,突泉县的玉米秸秆数量庞大。近年来,为防止秸秆露天焚烧造成大气污染,突泉县出台了禁烧秸秆相关规定。同时,随着*府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全县牛存栏量达到19万头,当地秸秆的产量已经完全能够满足牛羊的粗饲料供应,不仅省下了一大笔费用,多余的还能销往外地。
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村民牛鹏飞就瞅准了这样的商机,直接当起了“养车专业户”。打包后的秸秆大部分被预约卖空。
“正月初七开始打包,每天能出多包,每天都有通辽的客户来拉,基本上还能打10天左右吧,现在已经运走2万多包,预计还能打出1万多包,效益还好,每包10块钱上车。”牛鹏飞介绍说。
以往不敢烧,现在是舍不得烧。突泉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现有耕地万亩,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近几年共购入、引入秸秆打包机余台,每年可打包秸秆余万吨,不仅为秸秆禁烧找到了新出路,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写出了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县融媒体中心/曾令刚
原标题:《秸秆离田升级畜牧业“营养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