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璐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实施意见明确,今年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粮食总产保持稳定。
为做好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山东将聚焦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
稳定在1.2亿亩以上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实施意见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油生产供应。
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粮食总产保持稳定。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加快推进“吨粮县”“吨粮镇”建设,支持德州市开展“吨半粮”产能建设。
山东将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继续对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的设区市给予奖励,提高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力争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投保率达到80%,在99个产粮大县全面推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针对小麦晚播面积较大、苗情偏弱的实际,及早落实各项冬春田间管理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力保夏粮丰产丰收。
启动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
支持盐碱地种植棉花等
按照实施意见,山东将适度扩大大豆、花生生产。启动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强化技术支撑,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在沿黄等适宜地方建设大豆高标准生产基地,推广高产优质大豆品种,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启动实施油料提质增效建设工程,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建设一批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
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山东将加大盐碱地开发利用力度。深入开展盐碱地治理,加大黄河三角洲轻中度盐碱地保护性开发。
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耐盐碱科研育种技术创新平台,推动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扩建1处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培育推广一批抗旱耐盐碱作物新品种。
集成推广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模式,支持盐碱地种植棉花、马铃薯、苜蓿、藜麦、水稻、绿肥等作物,在适宜地方积极发展盐碱地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等特色养殖。
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面积达到1.6亿亩次
山东还将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供销系统、邮政快递行业等优势,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以县为单位,制定完善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服务过程指导和服务效果评估。开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发展多环节、全程化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6亿亩次。
持续打造
“齐鲁粮油”公共品牌
实施意见明确,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和调控。完善落实重要农产品价格常态化监测制度,建立跨部门分析预警工作机制。定期开展重点品种生产、需求预测等总量平衡分析,及时引导调整生产布局,强化供求调节。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
深化粮食收储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持续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推出更多粮油产品。实施粮食减损行动,强化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节粮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