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公山麓,距离美丽的凯里县城35公里,是中国现存 的,苗族聚居的古老村寨。
从凯里到千户苗寨是典型的河流山谷公路,隔车窗望出去,左面高山绝壁不见其顶,右面峭壁河水不知其深。汽车在崇山峻岭中,沿着河流走向蜿蜒逶迤着前行。可以想象,崇山峻岭中的苗寨过去与外界是完全隔离的,也正是封闭隔离的状态,才形成和保留了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苗寨文化展览馆,讲解员说:苗族不是炎*子孙。为什么呢?
历史娓娓的道来:传说五千多年前,炎帝联合*帝在河北涿鹿地区与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大战,蚩尤大败被*帝生擒并剥皮蒙鼓。苗族先民开始 次大迁徙,退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尧帝和舜帝时期,又多次对“三苗”进行战争。苗族先民再次向西南地区迁徙,成为楚蛮的主要成员。秦灭楚六国一统,苗族再次背井离乡,第三次长途跋涉西迁、南迁。汉朝时,汉武帝派*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第四次离乡背井大迁移,一部分进入黔东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中,据当地人说,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传多代。
芦笙呜呜,歌声婉转:“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一留,敬你一碗祝福的酒……”
在寨门前,十二个小桌一字排开,上面放着古朴并不精美的酒壶和酒碗,苗家少女双人一排站在桌前,随着芦笙舞动着身体,召唤远方的客人品尝苗家的美酒。这就是苗家一种古老的迎宾方式,“十二碗拦路酒”。喝酒时,你不用抬手,苗家少女双手举碗,将酒送到嘴前,不饮干碗中酒不放下。一碗祝福,二碗真诚,三碗勇敢,四碗美满。。。碗碗美酒皆有其名。米酒微甜淡稥劲儿不大,很多游人几碗下去已飘飘然,随着芦笙呜呜舞动起来。
迎宾的“十二碗拦路酒”很有讲究, 道是恭喜酒,由年长的男子敬酒,酒碗斟满,给你端到嘴边一饮而尽。这老者汉语说的很好,如果你有兴趣去咨询,他会给你介绍一些关于这十二道酒的来历,和苗族的历史文化。当然,这迎宾的酒和民俗表演一样都是免费的。如果你的酒量足够的好就可以在悠扬的芦笙和歌声中尽情的享受苗族少女的敬酒。
苗寨依山而建,寨内没有宽阔的路,一条石板路起伏着把寨子连在一起,一条清澈明丽的小河,潺潺的流水从寨子穿过,河的两侧由美丽的廊桥相连接,廊桥飞檐吊角,真是很漂亮。风雨桥,回龙桥,桥桥都有故事。
据说这里原来是几个村落,逐渐发展连接在了一起。除一个不大的广场外,其它的房子都是建在山上,从河的岸边层层叠叠直到山顶,因为在这里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土地。
石板路两侧错落分布着众多的商铺,主要是民族工艺品,民族特色食品和大小饭店。由于旅游的人多,生意一年四季都很红火,
苗寨吊脚楼是最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独特的地形决定了吊脚楼只能不规整的弯延着沿山体而建,随山势伏起而落,街巷窄窄的很是紧凑,真正是错落有致。
苗家吊脚楼以木质建筑为主,一般为三层三开间或四开间。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不过,现在一楼的用途改变了传统,大多用来做生意。
西江千户苗寨银首饰和银制品店铺很多,比邻相连各有特色,是女人 光临的地方。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具有很高的水平,不过感觉价格并不便宜。
苗族的服饰很美丽,特别是女子的服饰很有讲究,分为出嫁前,出嫁后和中老年三种服饰。据说,少女的一套银饰装束有七八斤重,穿戴整齐走起路来哗哗有声,是家庭富足的象征。在小广场边有很多专为旅游者照像而出租服饰的店铺,生意都挺不错的。
腊肉腊肠是苗家饮食的一大特色,几乎每一家餐馆都有腊肉和腊肠出售,糯米饭中也拌有腊肉和香肠。蒸熟的腊肉和腊肠穿上竹签大块出售,10元一块价格不算贵,买的人很多,都要尝尝民族的特色。腊肉的防腐能力很强,能保存很长的时间不变质。
不同颜色的糯米饭,颜色是天然植物或蔬菜上色,加伴着腊肉和腊肠,飘着香气,很是诱人,如果你要是感觉有一点点的饿,一定抵不住这里的诱惑。
走到寨子的边缘,就看到层层叠叠直到山顶的梯田,梯田依山而上,层层叠起,从下面看去,线条优美,很有气势。梯田是苗族同胞世世代代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梯田依山而开,随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这边是依山而建直到山顶的吊脚楼,那面是层层叠叠直到山顶的梯田,一条清澈潺潺的河流中间穿过,廊桥翼然雕梁画栋连接河两岸,西洋油画中最美的田园风光远不如此,西江苗寨,美丽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