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视频,领略你从未见过的大美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级主流媒体以多元手段、融合创新为突破口,推出了众多精彩纷呈的报道,营造出喜庆热烈的舆论氛围。
新华社重磅推出的《60万米高空看中国》系列可视化产品独树一帜,不仅首创“卫星新闻”报道样态,也再次以实力诠释“无技术、不新华”的“爆款”产品路径。
系列报道综合运用遥感卫星影像、航拍、实景拍摄等方式,进行视频混剪、 渲染、后期包装制作,打造成3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现出多个省份沧海桑田的变迁发展,带领受众领略来自“太空视角”的大美中国。
截至9月26日,《60万米高空看中国》共发布9个篇章的视频内容,报道总浏览量达5.6亿,总互动量达万,鲜明的特点助推了刷屏效果的实现。
一、太空视角,时空穿梭
《60万米高空看中国》系列报道利用卫星拍摄和传输的大量图片数据,以“太空视角”带给用户不一样的壮阔景观。从卫星影像看,不同省份的地形特点被 地展现: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特征通过卫星图像上“畺”字形的标识显现无疑;连起武汉三镇的10座长江大桥在卫星图像上依次点亮,结合航拍镜头气势恢宏;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吉林的白山黑水都让人慨叹自然造物的神奇瑰丽。
除了地理位置的腾挪转换,卫星图片的今昔对比还在时间维度上展现出各省发展不为人知的故事。广东深圳从小渔村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贵州昔日的“南关村”到今天的橙满园,都在卫星影像中留下了丝丝缕缕的印记。“卫星新闻”的运用,让时空穿梭从梦想变成了眼前的短视频,既让人感受到空间上的日行千里,又感觉到时间上的白驹过隙。
二、策划精巧,文案灵动
在卫星影像的创新运用之外,报道还充分发挥了新华社在创意策划和文本写作方面的优势,短视频内容架构精巧,文案也极具感染力。
架构方面,湖北篇选择从蜿蜒曲折公里,形似巨龙的长江切入,将长江干线的地理特点与长江大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报道重点紧密结合,展现湖北“临江而兴,因水而灵”的特质。吉林篇则通过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串联松嫩平原春播秋收、候鸟迁徙、查干湖冬捕等奇观,凸显吉林“白山松水,黑土丰田”的富饶。
60万米高空看湖北,戳视频体验。↑↑↑
文案方面,一些细致入微的处理,让文字简约而不简单。比如新疆篇的收述句没有使用惯常的“我们新疆好地方”,而是用了“咱们新疆好地方”,从“我们”到“咱们”一字之变,传达出团结一家亲的温暖感动。贵州篇中“南关村”脱贫攻坚的探索,用10个字极简概括为“昔日过难关,今日橙满园”,朗朗上口,“南”“难”谐音的使用也让人印象深刻。
三、声画合一,视听震撼
系列报道虽然短小,但是视听效果不输大片。视频素材的选择、拼接、 ,以及音乐音效的配合方面匠心独运,一气呵成。
由于短视频整体运用俯瞰视角,因此视频取材更多选择了对称图案、重复图案、有鲜明分割线、以及显著性强的地标,比如新疆的特克斯八卦城(对称)、吉林*金水稻带(重复)、港珠澳大桥(鲜明分割线)、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及国贸(显著性),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更具冲击力。在素材拼接整合的过程中,也特别注意结合素材特点选用相应的转场和 ,比如贵州万峰林八卦田自然呈现出螺旋式的“地眼”,从卫星影像转场到航拍画面就选择了旋转切入的方式,自然流畅。贵州大数据中心段落则叠加了黑客帝国式的“数字雨” ,绘声绘影。
系列报道在音乐音效的使用上也很考究,每篇都选用了节奏感强、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以及富有科幻感的音效,画面剪辑踩准音乐鼓点。还在不同桥段叠加不同的 声,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段落的天籁人声,天眼捕捉到的宇宙心跳等,无不让人心潮澎湃。
四、多端联动,情感丰沛
系列报道在发布渠道的覆盖上,也注意了多端协同和联动,全媒体传播效果显著。产品全面覆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