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国士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极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太多的科学家们为这个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比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中国气象之父”竺可桢、“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核工业之父”钱三强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毫无疑问,他们都属于无双国士,都属于民族脊梁,都应该被历史所牢记。

今天,文史不假怀着崇敬的心情讲述历史,走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年9月7日,袁隆医院,父亲袁兴烈是高等小学的校长,母亲华静则是该校的老师。作为家中的第二个孩子,他的乳名是“二毛”,大名“隆平”内含“家族隆盛,世事昌平”之意。

袁兴烈出生于江西九江,自幼便学习刻苦,以优异的成绩一路念完了小学和中学,最终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他除了在学校任教并且担任过校长和督学等职外,还做过西北军爱国将领孙连仲的秘书。

华静出生于江苏扬州,从小就被父母送到教会学校读书并接受西式教育,还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结婚以后,她心甘情愿辞去教师的职务回归家庭,成为了丈夫的全职太太和儿子的启蒙老师。据袁隆平日后这样回忆:

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还是母亲,小的时候她教我英文启蒙,晚上检查作业。她很虔诚,非常慈善,非常厚道,品德也非常好,我现在坚持与人为善跟母亲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20万装备精良的东北军竟然不战而逃,导致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迅速沦陷。面对日寇的得寸进尺,华北地区也变得岌岌可危,袁隆平只能跟随父母离开北平南下,辗转于江西、湖北和重庆等地居住。

年7月,位于华北地区的日本驻屯军不断挑衅,还在宛平城外演习时以士兵失踪为由要求搜查,遭到拒绝后竟然开火炮击,史称“卢沟桥事变”。由于蓄谋已久并且准备充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攻势很猛,导致中国军队节节败退。

袁兴烈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作为华中枢纽的武汉也没有了安全感,一批又一批的敌机轰炸这里。当时,袁兴烈正在平汉铁路局工作,他主管的铁路线就是日寇轰炸的重点目标,经常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抢修。据袁隆平日后回忆:

年初的那段时间,父亲特别特别忙碌,天不亮的时候就要出门,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

不满8岁的袁隆平尽管不是特别理解,但还是从父亲身上嗅到了一股硝烟的味道,一股战争的味道。由于前线的战事不利,袁兴烈想尽一切办法去筹措物资和武器,甚至还耗尽家资购置了一批大刀支援,直接支持了台儿庄战役。

年10月底,随着广州和武汉等地相继失陷,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经过连日的颠沛流离,袁隆平跟随父母一同乘船逆流而上抵达了陪都重庆,进入当地的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若干年后,他这样回忆那段经历:

我家兄弟姊妹六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从未有过放松,不管辗转到哪里都送进学校读书。

年8月15日,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和努力后,终于取得了完全的抗击外辱胜利。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刚刚初中毕业的袁隆平随着博学中学迁回湖北汉口,在这里开始了高中生涯。期间,由于父亲袁兴烈被调到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工作,他只能转学到南京读书,在城市解放前才匆匆结束了高中学业。

新中国成立后,袁隆平终于迎来了安定的社会氛围和学习环境,准备报考大学继续读书。父母亲都认为,以儿子的学习成绩完全可以考取清华大学的理工类专业,可他却坚决要选择农学专业。

别说在建国初期,就是放到现在,农学也是一个冷门专业。所以,文史不假非常敬佩袁隆平的选择,也非常敬佩袁隆平的坚持,否则“解决十四亿人吃饭”这个问题依然还会困扰着我们。

袁隆平顶住了家庭的压力,坚持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今属西南农大),从此开始与农业一生结缘。至于说,他为何会执意学农,本人是这样解释的:

在上小学时,老师带我们班去参观一个园艺场,我当即就对这种田园之美和农艺之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袁隆平考入重庆相辉学院不久,朝鲜战争便爆发了,美国甚至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为了稳定局势,为了保家卫国,我国在权衡利弊后终于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年10月19日,作为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跟随第42军秘密入朝,很快就发起了第一次战役。之后,由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被迫从鸭绿江畔退到了清川江以南地区,战场形势出现了明显改观。

为了扭转空中的绝对劣势,志愿军开始从大中专院校中选拔青年飞行员。当时,西南农学院(注:年11月后由重庆相辉学院整合更名)经过严格体检和层层政审后只有8名学生合格,其中就包括了袁隆平。

经过空军的体能测试和上机训练后,袁隆平光荣成为了预备飞行员,准备前往朝鲜作战。不过,随着战场形势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这批青年学生最终没有成行,只能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年,西南地区组织游泳大赛,正在西南农学院就读的袁隆平取得川东第一名的成绩。当他抵达成都参加决赛时,由于食用了过多的当地小吃而导致腹泻无力,最终只屈居第四名,遗憾地错失了入选国家游泳队的机会。对此,他在晚年时还这样幽默地自嘲:

我做飞行员被淘汰了,做运动员被淘汰了,只好回来干农业。

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进入湖南的安江农校任教,研究课题主要是西红柿和红薯的育种栽培。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对于农业的增长期望值很高。

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国家对于粮食的需求很大,直接引发了价格的剧烈波动。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袁隆平越来越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开始在教学的同时专注于水稻的改良。

年底,袁隆平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和农学试验中,还因为杂交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高粱和玉米而备受鼓舞。在他看来,这项技术一定可以应用于水稻领域,那将会大幅度提升粮食产量,大幅度缓解吃饭难的问题。只不过,当时的基础设施实在是太薄弱了,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也明显不足。

年7月,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的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植株,简直视若珍宝。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变异株重点保护起来,还将种子播种形成了天然的杂交稻。

通过反复的试验,袁隆平证明“天然杂交稻”是可以成活的,更坚定了人工培育和改良的信心。从此以后,他开始利用杂交优势大胆创新,同时小心求证,在有的放矢后终于完成了“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凭借矢志不渝的追求,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袁隆平对于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越来越成熟。而且,他还在试验田内成功繁殖出了第二代杂交稻和第三代杂交稻,用事实证明完全可以大幅提高产量。

由于沉迷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一直都不修边幅,整日把自己搞得脏兮兮的,年轻女孩们自然对他敬而远之。一晃到了年,他已经是33岁的大龄青年,经常都被父亲袁兴烈和母亲华静催婚。

邓则是安江农校的一名女学生,非常敬佩和喜欢自己的袁老师,认为他是有责任和有担当的男人。而袁隆平也对这个心直口快的湘妹子颇有好感,认为她就是能相伴一生的那个人。

这对“师生恋”,从确立关系到结为夫妻总共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却携手走过了五十七年的岁月。据袁隆平这样回忆:

她在县里打篮球比赛,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就骑着自行车带她去领结婚证了。对我们来讲,比赛重要,结婚更重要。

年正月,袁隆平和邓则在安江农校举办了一场简朴的婚礼,只花费50元钱购买了一些喜糖分发给亲朋好友。他虽然不是四川人,但长年在重庆生活和上学,当地的口音已经难以更改。

在四川话中,“则”的发音和“贼”的发音是一样的,袁隆平只好和妻子商量后将她的名字改成了“邓哲”。从此以后,邓则就成为了邓哲,包含了更多的睿智和高雅。

结婚以后,袁隆平继续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而邓哲便成为了最坚定的支持者。基本上,家中的大事小情都依靠她,他回家就跟住旅馆差不多。

年2月底,袁隆平发表了自己在该领域的第一篇学术性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并引起了各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haizixunw.com/afhzz/639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