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历史长河,华夏文化滚滚,春节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潜移默化,代代传承。但是要问问身边的人,我们对于春节来源,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的出来,这就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为中华民族文化而自豪,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风采。
01春节由来的神话
春节一般俗称过年,古称“正旦”“岁首”,与清明、端午、中秋并列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也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热闹、最具有特色的节日。春节的来源在民间有多种传说,有这么一种说法,当时国内节令混乱,没有统一标准,全国上下都在为此事而苦恼。有一个叫万年的青年一天上山砍柴,坐在树荫下休息,受到树影移动启发,发明了测定一天时间的晷仪,后又受到滴水启发,发明了计算时间的漏壶。找到当时的国君祖乙说明了自己的发明,万年受到重用接到更重要的任务,创建历法。万年没有辜负厚望,很快摸索出日月规律,每四季轮回一次,当时恰好是第12个满月,旧岁更替,新春开始,恳请国君确定这个节日名称。国君祖乙左思右想,春作为岁首,那就叫做春节吧。春节的由来就是这么来的。
万年、祖乙国君为了纪念万年做出的贡献,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人们在过年要挂上寿星图,在我们老家每到过年时候,父亲要把老黄历上的寿星图裁剪下来挂在房子正中央,说是具有驱邪镇宅功效,我觉得这是纪念万年的一种延续吧。我国传统历法是农历,又叫夏历,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起着重要意义。
春节确定下来,那起源于什么时候?这还得从殷商时期说起,在年头岁尾要举办祭神祭祖活动,请求苍天大地、列祖列宗庇佑。在不同朝代时间也不一致,夏朝以一月为岁首,商朝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秦朝以十月为岁首,到了汉朝正式确定了春节作为岁首,并颁布了《太初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一直沿袭至今。在年政协第一届会上,把公历元月一号称为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称为阴历年。
春节过春节也就是过年,而年有一种说法和怪物密不可分,相传有一种头长触角,身处海底,异常凶猛,除夕上岸,伤害人命和牲畜,叫做“年”的怪兽,大家都避而远之。一年除夕,有一老头不听隔壁阿婆劝阻上山躲避年兽,执意要在阿婆家待一晚上,发誓要赶走年兽。就在午夜过半,年兽跑进了村里,看到与往日不同的景象,阿婆家门贴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刚要进门就被突如其来的啪啪啪鞭炮声吓得战战兢兢,一溜烟就跑了。正月初一躲避的人们回到村里,看到全村安然无恙,老者驱赶年兽的休息很快传开,从此除夕这天,家家贴大红对联,放鞭炮,户户灯火通明,通宵不眠,初一这一天走亲访友。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做“除夕”,除夕晚上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年兽02开始祭灶、扫尘活动
我们传统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持续二十多天。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二十四是南方的小年,这天有扫年和祭灶的活动,还有地区吃火烧、糖糕等等,其中最为流传的是祭灶,家家灶台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贴上灶王爷神像,有的神像中还有灶王奶奶,我记忆里这一天父亲早早起来要祭灶,磕头、焚香。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赐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看管家家户户的灶火,作为天上各路神仙的引路人,其他神仙过完年后要升天,只有灶王爷长久留在民间的厨房内。
经过一年的烟熏火燎,灶王像已经陈旧,就是在祭灶这一天,将旧的灶王爷画像揭下,再用稻草扎一个草马,给灶王爷嘴上吃一块糖,让他嘴甜说好事,和草马一起烧掉,这叫做辞灶。除夕这天将新的灶王爷画像贴上,称为接灶。祭灶后,有的地方有“送行饺子迎风面”吃饺子习俗,有的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吃炒玉米习俗,有的吃关东糖习俗。
祭灶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这个时间段,叫做迎春或者扫尘日,就是我们春节前要进行的大扫除搞卫生,这个传统习俗在各个地区基本差不多。因为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有把晦气、霉气、不好的东西统统扫地出门。
扫尘日传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三尸神,与人们形影不离。三尸神经常在玉皇大帝面前搬弄是非,将人间描绘的肮脏不堪。有一次,三尸神报告玉皇大帝,人间诅咒大帝,谋反天庭,惹得玉皇大帝大发雷霆,降旨查明祸乱之人,并将罪行写在屋檐下,让蜘蛛结网掩盖作为记号,命令护法神在除夕之夜下凡,将记号人家斩杀不留一人。三尸神不管三七二十一在每户人家都做了记号。灶王爷发现作恶的三尸神,集体商量对策,从送灶到接灶这段时间,户户都得把屋子打扫干干净净,否则灶王爷不进屋,等到护法神下界检查,发现家家户户都窗明几净,人家欢乐美好,回去报告玉皇大帝,感到被欺骗的他直接两三尸神押入天牢,掌嘴三百下。
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扫屋子,清洗器具,拆洗被褥,做好迎接过年的准备。记得小时候,父母将我穿的棉袄外皮剥掉清洗,我就穿着露着棉花棉袄和小伙伴玩的不亦乐乎,有时候父母被父母叫过去,帮着晾晒被单,有时候不小心一个脏脏的黑手印踏在刚写的衣物上,少不了父母的一顿打骂。
03置办新衣服、礼品等必备品
在接下来的过年前这段时间,少不了一项重要的任务采购年货,置办春联、窗花、鞭炮,牛、羊、猪肉,走亲访友的礼品,大人小孩的新衣服,都是必不可少的。
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追溯到后蜀时期,当时的春联还叫做“桃符”,相传在远古时代神话中,在一个鬼的世界中,有座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树冠上有一个金鸡,清晨鸡鸣时刻,游荡在外的鬼必须赶回鬼城。在鬼城大门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人,如果鬼做了伤天害理之事,两位神人发现立即将鬼捆起来喂虎,鬼就惧怕两位神人,民间就用桃木刻画两位神人并写上名字,放在自己门口,用来辟邪,这种桃木板也就是“桃符”。
神荼、郁垒有一年除夕,后蜀国君孟昶标新立异,让手下大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挂在门框上,“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桃符的内涵从驱邪拓展到祝福祝愿,孟昶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春联记录。到了明朝春联正式出现,明太祖朱元璋喜欢每家都贴春联,颁布圣旨,要求金陵城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年大年初一视察桃符粘贴情况,看到一户人家没有贴桃符,就询问原因,原来是这家人从事杀猪和劁猪,过年忙的没来得及请人写桃符,朱元璋听后大笔一挥,为这户人家写了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隔断是非根”。春联逐步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清朝后期成为兼具艺术和祝愿的形式新文体。
孟昶春节不仅要贴春联,还要贴福字,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贴福的方式有正贴和倒贴两种,倒贴福字表达意思是福到了,其中还有一个传说,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怀疑自己的大臣密谋叛乱,便派人在人们贴春联时候,将被怀疑大臣门上贴福字,作为记号暗杀这些大臣。得知此事的马皇后不愿意看到冤枉大臣被杀掉,就下令全城家家户户必=必须在自家门上贴上福字,可是有户人家斗大字不识,将福字倒着贴,朱元璋派人检查发现家家户户头贴福字,唯独这家人倒贴福字,下令满门抄斩,马皇后一听立马解释道,那家人是听到皇上您近日来访,故意把福字倒贴,表示福到的意识,朱元璋听后很是高兴,便撤销了命令,这场危机得以化解。从此福字倒贴,一来求吉利,二来纪念马皇后。
福到04贴门神、窗花、年画、放炮竹
春节还有贴门神、窗花和年画的习俗,民间信奉门神是道教的司门之神,自先秦以来人人皆信奉门神,以神荼、郁垒、桃木、老虎为辟鬼除灾信仰被传承下来,到了唐代出现了钟馗,元代以后出现了秦琼、尉迟恭,不同地方信奉也有些差别,河南人信奉赵云、马超,河北人信奉马超、马岱,陕西人信奉孙膑、庞涓,重庆人信奉女帅秦良玉,北方的北京人除了信奉秦琼、尉迟恭之外,在后门还贴大唐丞相魏征。
秦琼、尉迟恭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代表如天官、仙童,武门神代表秦琼、尉迟恭,祈福门神代表福、禄、寿三星。年画起源于门神,在门神基础上发展更加色彩丰富,有《天官赐福》、《五谷丰登》,还有民间的《老鼠娶亲》,形成天津、山东、苏州三大流派。
除此之外还有贴窗花的习俗,门窗上画鸡驱鬼辟邪。在《山海经》中度朔山上有一只天鸡,每天太阳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天鸡栖息树上,它就开始啼鸣,其他鸡也跟着一起啼鸣。也有古代神话传说,尧当国君声誉远洋,友邦贡上一只形似鸡,叫声如凤,有两个眼珠,力气很大,能够驱逐虎、豺等猛兽,叫做重明鸟,也是鸡的变形说法。可是一个问题困扰了大家,朝贡不是年年都有,没有那么多的重明鸟,人们就用木头刻,用铜铸造,用纸剪,挂在门窗上用来驱逐妖魔鬼怪。
重明鸟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年货必备品,鞭炮也叫“炮竹”、“炮仗”、“爆仗”,传说古时候,人们露宿深山,一种叫做“山魈”的动物不怕火不怕人,经常偷吃人们的东西,人们在火中燃放鞭炮吓跑“山魈”,也有传说“山魈”令人得寒热病的罪魁祸首,吓跑“山魈”,人们就能平安。而这个“山魈”就是如今生活在非洲地区的世界最大灵长类猴科易危动物。
山魈到了唐代,瘟疫四起,有个人将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发出声响和浓烟,驱散了瘴气,制止疫病蔓延。
燃放爆竹每年过年燃放鞭炮一方面是图个热闹欢乐,另一方面,也是有着驱散疫病的祝愿,近年来随着城市环保要求严格,过年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今年人们呼吁解禁声音越来越高,更多的是寄托人们对于疫病的驱散,赶走一年霉气的美好祝愿,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考量民声,听民声,顺民意,解民情,全国人民一起度过一个祥和欢乐炮竹声连连的春节,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承载着华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