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将要成熟的小麦被青贮事件爆屏,网民各种猜测,有人说是养殖企业青贮饲料的市场行为,我比较倾向这个说法。
由此联想到另外一个消息,近年来,吉林省实施的“秸秆变肉”工程开始发挥作用。吉林省畜牧局副局长张成太7日在长春向媒体介绍,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养殖业实现“开门红”,产值达到.3亿元。全省猪牛羊养殖量大增,其中,肉牛饲养量达到.1万头,同比增长9.4%。
吉林省是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弱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玉米为主的粮食比重大,养殖、加工业发展缓慢,玉米只能作为原料调出。特别是大量玉米秸秆资源没能有效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秸秆处理还加剧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
近年来,吉林省推出了“秸秆变肉”的工程,将玉米秸秆变成饲料发展养牛,吉林省各地积极响应,养牛热情逐渐高涨,肉牛存栏出栏都有较大增长。
吉林省的“秸秆变肉”工程绝对是一个大好事,但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一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吉林省的“秸秆变肉”工程存在重大隐患。
吉林省的玉米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大规模、商业化运作则存在严重问题。主要是在现行的栽培模式下,玉米秸秆的大规模机耕化收获使玉米秸秆的灰分(含土量)达到17%,无法作为饲料使用。如果对其进行筛分,则大大增加成本,得不偿失。也就是说,“秸秆变肉”工程在理论上完全可行,但在实践中还有严重障碍。
如果不能从玉米种植耕作措施上全面转变农民再有玉米种植方式,当肉牛存栏发展到一定规模(或集中饲养规模达到一定量)时,秸秆价格会迅速提升,肉牛养殖将会全面亏损。那时将会出现大规模系统性风险。或许,玉米没有成熟时大量收购青玉米作为青贮饲料的情况可能就会上演。
我曾多次提出过这个问题,但始终没有引起吉林省有关方面的重视,因为,几乎没有人真正深入实际去认真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不知道现有耕作措施下玉米秸秆灰分含量过高的事实、原因,就更谈不上解决办法了。
如果吉林省肉牛存栏达到一定规模时,秸秆必定出现问题!那时,一切都晚了!
请吉林省有关方面务必引进重视!尽快采取措施,避免风险发生!
真诚希望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行稳致远,至少不要出现大规模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