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下)——贵州行(雷山)6
我们下山后去民族歌舞表演场,那里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
看一下表演场的位置。
大门上有“嘎哒略”三个大字,啥意思?
用苗族的话来说就是“芦笙场”,即载歌载舞的场所。
场地很大啊!
已经有许多游客先来了,占了好位置。
见表演还未开始,我上到二层楼上,俯拍表演广场。
这里有数节台阶,台阶上面就是表演台了。
这是表演用的苗鼓。
巨大的仿铜鼓。
有当地小孩在一旁窥视,也许是表演者的孩子。
一旁有长桌,已经摆放好了碗筷。这是给谁预备的呢?后来我们也吃到长桌宴了,但不是在这里。
观众不少,都很期待啊!
主持人上台了,好漂亮的苗女!
个节目是敬酒歌。
苗族小伙子们用热情的舞蹈表示对大家的欢迎。
盛装的苗女为游客献歌。
一位小伙子上来,表演口吹树叶,模仿百灵鸟的声音。
下面是苗族姑娘表演的舞蹈。
这个藏在后面的鼓手正在击鼓,后面还有他的戏。
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
飞快的旋转,飞舞的裙子……
男歌手献歌(都是用苗语演唱,听不懂他们唱什么)。
芦笙表演。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发源于中原,其前身为汉族的竽。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大歌上场了!
这是苗族老人合唱民族老歌谣,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唱着苗族的老歌谣,据说现在都已传承给年轻人了。
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谣(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能就此传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可惜还是听不懂)。
漂亮的主持人又上来了,说这回我们来个互动!邀请台下的朋友们来进行舞蹈对抗。
先由这位鼓手表演一小段舞蹈。
他做的示范内容是:上山下山砍柴。
然后由自告奋勇的游客上来模仿刚才的动作。这位小伙子上来一不留神就有点顺边,动作很滑稽。
引起了大家的哄堂大笑(这就是互动节目要想达到的效果)。
又有一位女生上来,她的表现似乎好点。
等四位游客都一一表演完了,由鼓手进行点评, 由主持人宣布胜出者(还有奖励)。
苗族歌舞表演结束,表演者下到场地,来到观众中,与游客一起互动。
我由于事先有预判,马上上到高处对大场面进行拍摄。
大家兴致勃勃,载歌载舞。
人群散去后,我们还与苗女攀谈,并向主持人学了几招苗舞。
合作完了,再给这位苗女来一张特写。
喧闹过后,合唱老人在收拾自己的服装。
有摄影爱好者上去与鼓手交流。
我们离开场地去吃午饭。
在一个“苗家姐妹”的饭馆里,我们也吃“长桌宴”。
规模的长桌宴号称“万人长桌宴”,不仅是苗族传统风俗,也是苗族宴席的 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村寨乡亲就会聚餐相庆。
当然我们这是团餐,菜品也没有那么丰盛,也就体会一下这个意思。但苗族风俗的程序不会减免,苗族待客的热情不会降低。
苗族人向来好客。只要有客人来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主人会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给客人喝。
这是给客人敬酒,敬三杯酒是必须的!
女的说不会喝酒,那也不管用,三杯照敬!
除了敬酒之外,还要敬一块肉。不管肥不肥,吃是必须的!
吃完饭,走到外面,见有好奇的苗族小女孩在腼腆地观望我们,搂住她说几句话。
她的家长也在吃午饭呢。
一群刚下课的小学生围在摊子旁边,买小商品呢。
我们离开西江千户苗寨,去下一个景点。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