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到结石的问题,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人体或动物体内导管腔中或腔型器官,比如肾脏,输尿管,胆囊或者膀胱等内部存在的固体块状物就被称之为结石。
古代医家所论结石主要是导致石淋病的肾与膀胱结石,如《诸病源候论·诸淋证候》指出:“石淋者,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结石可发生于机体的许多部位,以肝胆、肾、膀胱和胃为常见。
结石是有形质的病理产物,其形状各异,常见的结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石等,且大小不一,一般来说,结石小者,易于排出;而结石较大者,难于排出,多留滞而致病。
结石是“吃”出来的?
在生活中,肾结石以及胆囊结石都属于是非常常见的结石问题,在这两种常见问题当中,胆囊结石主要指的是发生在胆管部位的结石问题,并被分为混合性结石、胆固醇结石以及胆色素结石三种。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研究显示,身体食用过多的糖类、脂肪以及蛋白质等食物,会容易增加身体胆固醇结石和胆囊结石的发病率。
在欧美及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原因之就是大量摄入动物蛋白、糖和脂B6有关,有资料表明,素食的人发病率比一般人少得多。女性素食者较多,结石的发病率自然要比男性发病率低。
如果人体摄食大量的动物蛋白和糖后,就会在体内生成较多的草酸和尿酸,井对肠道吸收钙起促进作用,摄食过多的脂肪则可增加尿中的草酸盐。可见,结石与饮食密切相关。
医生:不想结石越长越大,当心5个饮食禁忌
1、喝水少
常见的肾结石,就与长时间喝水不足有关,人体70%的成分都是水,饮水量太少会增加血液浓度及肾脏负担,并导致尿液浓缩,易引起结石。
应对技巧:大量饮水,饮水对预防尿石复发是十分有效的,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应保持每天尿量在~ml,显著降低尿石成分特别是草酸钙的饱和度。
2、爱吃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肝脏及肾脏)含较多胆固醇和嘌呤,长期、大量吃,结石和痛风的风险都会增高。
嘌呤的代谢产物是尿酸,尿酸过高,可能形成尿酸结石,吃嘌呤多的食物时最好别喝酒,应多喝些水增加嘌呤代谢、排出。
3、盐摄入过多
如果摄入太多盐分,在体内的高盐分从尿液中排出时,也会相应增加钙排出量,使尿钙升高,易在尿液中与草酸结合形成结石。
建议:如腌制蔬菜、咸鱼、香肠等咸食少吃,推荐饮食中食盐用量以每天不超过10克为宜。
4、镁摄入量不足
缺乏镁,会增加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风险,适当补充镁,可降低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风险。
多摄入紫菜、小米、玉米、冬菜、苋菜、辣椒、蘑菇、杨桃、桂圆、核桃仁等镁含量高的食物,以防结石形成。
5、喜欢吃富含草酸的食物
生活当中常见的豆类,芹菜,菠菜,卷心菜这些食物当中都含有一定量的草酸,还有一些酒精,咖啡,巧克力,浓茶这类饮品当中也含有大量的草酸物质,对于结石患者来说,一定要控制好这类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病情。
得了结石怎么办?
——饮食调理
多吃高膳食纤维食物,这些食物可以帮助胆汁酸的吸收,抑制肠内胆固醇吸收,促进其排泄,进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
平时还可以多吃一些利胆的食物,比如吃山楂、乌梅或者玉米须泡水等,这可以促进胆汁分泌,还有利于消脂,减少胆固醇的生成,预防胆结石的形成。
——生活护理
如果体内结石体积较小,并且患者体内没有什么不适症状,这时重视生活护理,可以帮助身体排石,并且也能抑制结石的增长速度,患者平时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这样可以让尿液产生量上升,有利于泌尿系统结石的排出。
同时也要注意心态调整,不要过度紧张,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预防结石的出现。
——药物治疗
如果结石体积较小,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肾石通颗粒、排石颗粒以及尿石通丸等药物对泌尿系统结石有利尿、排石、溶石的效果,但是需要按照医嘱合理使用药物。
而胆结石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熊去氧胆酸片、去氢胆酸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结语:如有结石症状,应及时调整营养结构,提高免疫力,减少对身体的各种损害。特别是肾结石或尿结石等,应尽早治疗,避免影响身体健康,破坏内分泌稳定性。